首页 旅游攻略

从“中”文化看嵩山尊崇的地位

时间:2024-03-20 18:53:52  作者:中华父亲山

央视《“字”从遇见你》节目从最基本的汉字开始,故事化地讲述汉字的造型来源及文化发展,挖掘汉字背后的文化密码,呈现汉字之美,将汉字的形象性、哲理性和艺术性统一表现。“中”字的本义为中间。孔子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柳宗元在《天说》中更说:“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2022年4月3日央视9套播出的《“字”从遇见你·中》对于“中”字的讲述堪称经典:汉字系统是一个巨大的文字世界,它自成体系,盘根交错,井然有序又悠然自得,相比于真实的天下,文字建立的世界无论在空间还是时间上都更为深远、广阔与恒常,在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世界里,有一个字从来都居于核心——“中”。一个顶级汉字,它长存于汉字世界的原点,几乎支配了整个世界的存在与运行。在殷墟出土的甲骨中,多有“立中”的字眼。单看这个图案,有人说,中间的方框代表领地,或是战鼓。这片甲骨上的中字,则像极了一面随风飘扬的旗帜。旗帜自古就具有军事意义。战争时旗帜就掌握在王者手中作为指挥之用。因此,“中”是权力的表象、权威的中心。而商朝人把自己所居住的地域看作是被四周方国所围绕的世界中心,它构建了华夏人对世界的最早看法。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3000年前,人们就利用圭表求得此处便是不东不西、不南不北之地,后来这里也就成了中国古人心目中天下的中心。当王者与旗帜会聚在此,中原就成了四方霸者逐鹿之地,连带这个字本身也成了兵家必争,华夏版权利的游戏也就此展开。那“中国”又是从何而来呢?何尊,1963年他被陕西宝鸡的一位农民在土崖中发现。上面的铭文大概意思是,武王灭商后,诏告天下,从此我在中国住下了。这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出处。千年来,“中国”二字从内心的渴求直到固定的符号,来自于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共识。在全世界,这种穿越时间的一脉相承,也是个仅有的特例。“中不中”?“中!”至今中原省份河南的方言中,这仍然是个决定性的词汇,代表着确定、一定以及肯定。时间流逝,语言也许会变得陌生,但汉字里的“中国”,却永远是那么自信与恒常。由“中”组成的词汇都越发地璀璨。数千年过去,“中”甚至上升为我们处世的哲学与追求。中国人用“中庸”阐述了自己的取舍和坚持,不偏不倚,刚刚好,它就像数学上的一个极限值,可以无限趋近,但永远不能达到。所以,孔子曰“中庸不可能也”,这个我也做不到啊!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2019年8月17日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我国古代都城遗址的“中和”理念》的文章。他说:“现代中国人对‘中’的概念特别重视,比如老百姓过春节的时候,如果要拍摄全家福照片、家庭聚餐等活动,凡是坐在中间位置的,通常都是家里辈分最高的。”其实,岂止是老百姓,政府更为重视“中”的概念。无论哪一级政府,就是联合国开会的时候,恐怕最有权威的人都是坐在中间的。刘庆柱还说:“中国古人很早就有‘求中’的观念。”这个早,按刘所说,至少早到了6400年前“中华第一龙”(1987年在河南濮阳发现的蚌壳龙)那个历史时期!

刘庆柱还在一篇访谈(见2020年7月21日的《长江日报》)中说:“中国的核心基因是‘中’,‘中’是东南西北的汇聚,‘中’就是根。中国是从‘中’来的,古代人讲究‘中’,建国要立‘中’,建都要立‘中’,最后国家也叫‘中’,对东西南北而言,‘中’的含义包括公允、公正、平等。”刘庆柱把“中”解释得太到位了,但若推本溯源,还是源自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主张。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在老子看来,“中”即为“本”。孔子在《论语》里则提出了“中庸”的概念:“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子思(孔子之孙)更作《中庸》,强调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把中提得更高。虽然从黄帝以来都把以嵩山,或者说以河洛为中心的中原视作中国之中,但只有到了周朝初年才有文字的明确记录。《史记·周本纪》载:“王曰:‘定天保,依天室,悉求夫恶,贬从殷王受。日夜劳来定我西土,我维显服,及德方明。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雒、伊,毋远天室。’”“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特别是1963年在陕西宝鸡发现的距今3000年的何尊,更是明确记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所谓“宅兹中或”,就是要把都城选在“中”的地方,也就是“天地之中”。即指当时周成王迁都的嵩山脚下的洛邑——现在的洛阳。由此,嵩山的地位在所有的山岳中是最高的(即如刘庆柱所说“坐在中间位置的,通常都是家里辈分最高的”)。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中就说:“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不仅如此,清朝吴慈鹤为嵩阳书院大门所撰的对联更是惟妙惟肖地道出了嵩山乃诸山之领袖: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观河拱神岳;历九朝为都会,包伊瀍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吴慈鹤,江苏吴县人。清嘉庆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此联是他督学河南时为嵩阳书院所题。我们不妨分析一下,看看此联到底好在哪里。上联写山。中岳嵩山地处中央,与四旁的东岳泰山、西华岳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相临。联语着一“统”字,既写出嵩山统领四岳诸山的宏大气魄,更以边关要塞遥连黄河环伺嵩山的肃穆态度衬托嵩山的伟大。“拱”,环绕,言四方边塞、长城黄河都朝向中岳,进一步凸显了嵩山在神州山河中领袖万方的地位。下联写城。洛阳又名嵩京,以嵩山在其东南而名。“九朝”,指周、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孝文帝后)、隋(炀帝)、唐(武后)、后梁、后唐九个朝代,均建都于洛阳。“伊洛廛涧”是指流经嵩山与洛阳一带的四条河流。“三台”,星宿名,包括上、中、下三台共六星。此处代指天空。言风雨是从嵩山而生的。联语用一“包”字,形象地写出四河环绕奔流之状,更衬托出嵩山吞云吐雾、气象万千之貌。此联从广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纵横展开。以山川之雄奇,古都之毓秀,衬托书院地位出众,气势非凡。可谓举物恰切,烘托有力,气象雄浑,意境高远。值得一提的还有南宋伟大诗人陆游在《读宛陵先生诗》中的两句诗:“导河积石源流正,维岳崧高气象尊。”同样是河岳并称,遣词用字用得最好的是两句中最后压阵的“正”字和“尊”字。试问,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源流正不正?嵩山作为中华民族的父亲山地位尊不尊?恐怕谁都会毫不犹豫地大声回答:正!尊!最后还是回到刘庆柱的“‘中’就是根”上。所谓根者,乃华夏文明之根、华夏之根。所以,不用多讲,就一个“中”字,就能告诉我们,嵩山自古就与黄河并称,处于五岳首尊的地位,即华夏之根在嵩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