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攻略

衡山的特点是什么?衡山、天柱山,会飞的“南岳”,会飞的龙,雨打风吹几枯荣

时间:2024-03-13 17:48:35  作者:澴川行者

“五岳”中的“南岳”——衡山,也叫“寿岳”或者“南山”。

她是以一块整体的花岗岩为基础,在各种内力和外力相互作用下,经过几亿年的地质变化而形成的。

在不到4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她聚集着大小七十二座山峰,形成了一个峰林性的山体景观。

峰林之间荗树修竹,终年翠绿。

梨花、桃花、玉兰花,会随着季节,点缀于各个山谷之间。

更有奇花异草,处处蕙质兰心、引人入胜。

因而,这座衡山,在“五岳”之中,也堪称是“南岳独秀”。

也就是说,整个“南岳”衡山的特点,就是在于“秀”,而不是在于“险”。

这样,你若是不想爬山走路,也可以一路乘车,直达山顶。

但是,上山的公路,陡峭而且盘旋,人坐在车上,其实,也是很不好受的。

如果是全程乘车,那么,你估计也就没得心情,去感受她那,钟灵毓秀的“南岳独秀”了。

当然,要想尽享这“南岳”风光、一路地走上山去,那山道弯弯,无穷无尽,你恐怕,又是想走都走不完的。

所以,乘车与步行,最好是交替进行。


如果你想游览“南岳”衡山,可以乘坐动车到达衡阳市,然后,坐公交或打的,前往她的起点——衡阳市南岳区。

从康家垅入口进山,走入“游步道”,沿着“梵音谷”上行,这条全长4.6公里的“梵音谷”步行道,一路上峡谷平湖,清新如画;流泉飞瀑,气势恢弘;虫鸣鸟叫,清脆婉转。

旁边的公路上,一辆接一辆的观光车,搭载着游客们,呼啸而过。

出了“梵音谷”,就是“忠烈祠”,这里,是全国唯一一处、纪念国民党抗战阵亡将士的大型陵园。

里面,有许多我们熟悉的名字,如戴安澜、谢晋元等等。

一到这里,刚刚因为那一路游览而散漫、慵懒的心情,就不禁立刻庄严肃穆起来。

面对陵园及其中的纪念碑,我们不由得,自然地昂首挺胸,在心里,默默地向英灵们举手敬礼。

从“忠烈祠”出来,算一算,进山,已经有两个小时了,所以,体力上,就有点感觉不支。

于是,去买一张上行的单程车票,坐一会车。

在“藏经殿”路口,果断下车。

然后,来回三公里,步行前往“藏经殿”参观。

山中,云腾雾绕,往往是刚刚走过的道路,转眼,就被一团滚滚而来的云雾所遮蔽。

这种感觉,很奇妙哦。

从“藏经殿”到“南天门”,全程约5公里,需要行走一个小时才能到达。

这期间,我们能够看到的景致,无须细说。

总之,在“南岳”衡山七十二座山峰之中,最打眼的几座山峰,就是“祝融峰”、“回雁峰”、“天柱峰”、“石廪峰”、“紫盖峰”、“岳麓山”。

“祝融峰”,乃是衡山的最高峰。

由于,它是矗立于地势相对低洼的湘南盆地之中,加上群峰的反衬,和常年烟云的烘托,她就显得峻极天穹。

唐代大文豪韩愈,在其《游祝融峰》的诗中赞道:“万丈祝融拔地起,欲见不见轻烟里”。

“祝融峰”的峰顶,是观云海、揽群峰、赏雪景、看日出的最佳去处。

“回雁峰”,座落于衡阳市雁峰区湘江之滨,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号称“南岳”第一峰。

这个“南岳”第一峰的称号,含义有二。

其一,就地理位置来讲,它是“南岳”72峰中,从南到北的第一座山峰,与祝融、天柱、岳麓诸峰同负盛名。

其二,“南岳”的“香文化”,历史悠久,而在这个历史中,又有“南岳”进香,自第一峰开始之说。

历代高僧,都曾在“回雁峰”上的“雁峰寺”,传经布道,迄今已1500年矣。

“雁峰寺”内,设有“寿佛殿”。

距今1252年(公元735年,唐朝开元22年),湖南郴州,出了一位佛祖,神通广大,佛号阿弥陀佛,也就是“无量寿佛”。

传说,“寿佛”曾留下一件袈裟在“雁峰寺”。

因此,“南岳”也称为“寿岳”。

“回雁峰”的峰名,也是传说有二。

一曰:北雁南来,至此越冬,待来年春暖而归。

二曰:山形似一只鸿雁,伸颈昂头、舒足展翅,欲腾空飞翔。

古城衡阳,也是因此峰,而冠以“雁城”的雅称。

“天柱峰”,位于南岳镇的延寿村境内。

从山下仰望群峰,有高峰扑入眼帘。

其上,又有两个峰顶,如双柱插天。

因为其挺拔俊秀、形似一柱,具有撑天立地之感,故名“天柱峰”。

峰顶的圆形小平台上,筑有八角垂檐亭阁。

亭阁为观察火警的瞭望塔,以花岗岩砌成,高4米,二层四门。

塔下石壁上,有阴刻楷书“南天柱石” 四个字。

《九域志》载: “名山三百六十有八柱,此为第六柱也。”


“石廪峰”,俗称“雷钵底”,或叫“大岭”。

《清一统志·衡阳府一》记载:石廪峰“形如仓廪,有二户,一开一阖”。

其东侧的石壁上,有两个斜突的峰尖,从下面望去,像是高耸云天的大米仓。

于是,围绕这个特征的传说,就产生了。

有的说,这两个石峰,不但长得像米仓,而且还有两扇门。

这两扇门,平常一扇打开,一扇闭合,门边立着石像,关着的一扇,还清清楚楚地挂着锁。

每到暴风雷雨之夜,山下人,会听到关门闭户的声音。

而每当仓门全部关闭,就预示着大地的丰收。

当仓门全部打开,就会有饥荒发生。

有的说,石仓里有的,不只是粮食,还有蜜。

古籍记载,峰上名胜古迹很多,如玉清观、陈真人炼丹台、鬼栽石、雷泓、风穴、诵经坛、浴丹泉等。

现在还存留着的,就只有雷公井(雷泓)了。

“紫盖峰”,因其有紫霞笼罩、其形如盖而得名。

“南岳”诸峰,皆如拱揖之状,朝于“祝融峰”,唯独这座“紫盖峰”,面南挺立。

杜甫《望岳》诗云:“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紫盖独不朝,争长嶫相望。”

“岳麓山”,是南岳72峰的尾峰。

山下,有被列入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的“岳麓书院”。

山腰,还有被称为“最初汉魏名胜,第一湖湘道场”的“古麓山寺”。

“古麓山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湖南佛教的发源地和中心。

“岳麓山”融儒、佛、道为一体,包容了中国历史上的高僧老道、骚人墨客、思想巨子们共同开拓的文化内涵。

下午1点钟,成功登上“祝融峰”。

“南岳”衡山的主峰“祝融峰”,海拔1300.2米。

这在“五岳”之中,是最低的。

这是不是有点,面对“五岳”中的其她“四岳”,相形见绌的感觉呢?

别,别这么说,要知道,她所耸立的整个湘南盆地,普遍的海拔高度,其实,还不到100米呢。

况且,“五岳”之中,其她的“四岳”固然是高,可是,她们都是只有一座“岳”啊。

而这个“南岳”,却是不止这里的一座哦。

除了这边湖南的衡山,是属于“南岳”之外,还有那边安徽的天柱山,也是属于“南岳”耶。

也就是说,我一座不行,再加一座,怎么样?

我两座“岳”,还比不过你一座“岳”?

那边天柱山的主峰,海拔1488.4米,比起“中岳”嵩山的海拔1512米,可是低不了多少耶。

那么,你,要不要去看看那边的那座“南岳”,要不要去看看那边安徽潜山县的“南岳”——天柱山呢?

走吧,去看看,去看看那天柱山有什么特点;去看看,她为什么也是“南岳”呢?

安徽省的潜山县,到处是山。

车随路转,视线,时不时地被林木山峦所遮挡,故而,高耸入云的天柱峰,就在我们的眼前时隐时现,好像是在与我们捉迷藏一样。

不多时,客车在山脚下的一块圆形状平地上,停下来。

站在绿草茵茵的草坪上,环顾四周,只见一排排房屋,依山矗立。

楼房不高,却是雕梁画栋的仿古建筑,处处散发着古色古香的韵味。

另一边,一块浅黄色的方形巨石上,刻着“天柱山”、“国家地质公园”等几行朱色楷书。


不少游客,在那里拍照留念。

在这里逗留了一刻钟左右,大家就又一同上车,继续往目的地进发。

下车之后,人们随着头戴红色旅游帽、手举小旗的导游小姐,踏着麻石砌成的石阶,拾级而上,很快就来到了索道口。

大家依次列队上了缆车,一边听着安装在粗大水泥柱上的喇叭,播放出的音乐;一边看着自己脚下徐徐退去的,苍松翠峰。

随着缆车缓缓地向上滑行,山风,也愈来愈大,愈来愈清凉了。

因为,对于久居大城市的人们来说,这里的空气,很难得,比那美国的空气,还要香甜,所以,尽管浑身都感觉到一丝凉意,鼻子也突然地有点塞了,我们,还是不顾一切地猛吸。

这里的新鲜空气啊,是国产的。

跳下缆车后,顺着平坦的麻石小径,一边赏景,一边缓步前行。

转过一个弯,眼前,闪现出一泓潭水,名曰“青龙潭”。

此刻无风,不大的潭面,水平如镜。

潭水,绿得迷人,宛如一块巨大的翡翠。

两翼,树木葱茏,林中,露出六角状的深红色亭盖。

对面,是一座不大的拱形桥亭。

我们伏在用石块雕成的栅栏上,对着那绿得醉人的潭面,凝视了好一会儿,才继续朝前走。

走过一段路面平坦的石径,我们就又一边欣赏路旁的景色,一边脚踩麻石砌成的石阶,向“天柱峰”的方向,拾级而上。

这儿的松树,造型奇特、仪态万千。

它们,有的如虬龙,有的如飞鹰,有的如美女搔首弄姿,有的如侠士弯腰探海。

这儿的杜鹃花,也与别处的杜鹃花不同。

它们的花朵较小,颜色浅淡,而且,随着海拔高度的逐步提升,它们的色彩,也越来越淡,都几乎成了白色的了,只有那花瓣中间,泛着一丝黯淡的浅红。

越过长长的石阶,我们来到了一座小亭。

导游小姐,趁着游客们喘息之际,抓紧时间,口齿伶俐地介绍着这儿的几处景点。

“六月雪”、“龙吟虎啸崖”、“炼丹台”、“南关寨”、“晥公神像”。

说到“晥公神像”,导游小姐仰面朝着对面的石峰,挥手一指。

于是,我们顺着她手指所指的方向,凝神地注视良久,方见那,灰色的石壁上,果然显现出一幅有鼻有眼的老人形象。

那就是传说中的“晥公”。

接着,她又一扭头,指着远处的一座山峰,名曰“飞来峰”,让我们观看。

只见那座山峰,下面为一整块巨石,上面,还有一石,围约30丈,高约丈许,长约3丈有余,压在顶峰,浑圆如盖,似从天外飞来,所以,称为“飞来石”。

关于这块“飞来石”,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据说,天柱山在26亿年前,是一片茫茫无际的西海。西海中,许多蛇妖鳖精,兴风作浪,扰得民不聊生。

后来,太上老君路见不平,运用法力,从东海龙王处,借来一块镇妖石,压在飞来峰上,用来镇妖。

因此,这块“飞来石”,在当地人的心里,就是一块“神石”,令他们顶礼膜拜。

在此峰顶的东西两边,各有一个触角状的巧石。

两块巧石,像两位老者,各自向后微微倾斜,悠闲自得地面对着中间平置的方桌状石板,似乎是在对弈。

所以,这个景象被称为“二仙对弈”。

望着这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造型,人们不禁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拍案叫绝。

再往前走,就是“神秘谷”。

在通往“神秘谷”的途中,我们还顺带看了看“南关寨”。

那是一个长满青草和树木的大山坳。

她,看上去稀疏平常,却有着一段不平凡的历史。

据说,那是南宋末年,义军统帅刘源抗击元军的根据地。

当时,有十万军队,集结于天柱山。

不过,英勇的刘源,率领军民抗元十八年,最终,还是因为寡不敌众而失败。

他本人,也牺牲在天柱峰下。

其实,在天柱山上发生的壮烈事件,远不止刘源抗元这一桩。

在明朝末年,张献忠曾多次以天柱山为主战场,进行过惨烈的战斗。

在崇祯十五年九月的一场战役中,张献忠的起义军,战死十余万。

天柱山地区,是尸横二十余里,极为惨烈。

随后,朱统锜又以天柱山为据点,抗清复明;余公亮也在这儿聚众起义。

可惜的是,他们都壮志未酬,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当然,最大的一次战役,是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在此与清军厮杀十余年,直到太平天国失败。

我们一面听着导游小姐,讲解天柱山的战争历史,一面沿着陡峭的石阶,步履艰难地向“神秘谷”攀登。

此时,阳光猛烈,气温骤然升高,加上已经攀越了一段长长的陡坡,众人,已经是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了。

不过,大家的兴致,依然很高。

因为,很快就要到达“神秘谷”,很快就能见识到导游小姐,跟我们说起的那些奇石怪洞了。

导游小姐说,“神秘谷”不但天工巧成,而且神秘莫测。

其长450余米,由洞穴和山谷构成,洞上有洞,洞下有洞,洞中有洞,洞谷相联,人行其间,时而左右盘旋,时而上下迂回,时而步履迷踪,时而别开洞天。

其中,“胖见愁”,“弃明投暗”,“神龙见尾不见首”等景观,实为天柱山独有。

导游小姐的此番话,很吊人胃口,大家,于是急不可耐地要进去一探真假。

进入洞中,光线骤然变暗,不过,仍能看清里面的阶梯,和凹凸不平的洞壁,以及顶部横着的,那些形状怪异,而又极富情趣的巨石。

那些巨石,好像摇摇欲坠,然而,千万年来,它们依旧稳稳当当地镶嵌在那里,没有落下。

洞内怪石林立,通道陡峭狭窄,人欲通过,常常需要手脚并用、猫腰攀爬,方能过去。

由于洞顶或遮盖,或敞开,故而,里面光线忽明忽暗。

人在洞中,攀援而上,一忽儿,眼前一亮;一忽儿,又陷入黑暗之中。

正当你内心感到一丝恐惧,担心会由于看不见而一脚踩空,而掉下去时,猛地,一线阳光,又照亮了你的前程。

此时,你的心里,一定有一种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惊喜。

爬出“神秘谷”,山间石径,愈发崎岖陡峭。

走过好长一段路,我们,终于到达了“天池峰”。

“天池峰”,是天柱山的第二高峰。

但是,对于游人来说,她其实就是大家所要攀爬的、这里的最高峰。

因为,到目前为止,第一峰“天柱峰”,仍然无路可攀。

“天池峰”一裂为三,由瘦瘦的两段石条,连接在一起。

这便是著名的“渡仙桥”。

有句俗语:“人到桥头皆是仙”。

我想体验一下,那做仙的滋味,于是,便强压着与生俱来的恐高症,沿着那条“渡仙桥”,缓慢地挪动着脚步。

犹如神仙般地过了“桥”,稳稳地站在较为平坦的“天池峰”的另一边,极目远眺,但见山峦峰顶,无边无际,绵亘起伏,气势磅礴。

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不由得膨胀于我当时那,宽广的胸襟。

站在“天池峰”上,凝望着近在咫尺的“天柱峰”。

此峰凌空耸立,恰似一柱擎天。

而其中,又有一峰,如巨斧劈开一般,与主峰分裂,形成一条缝,俗称“小天门”,又称“一线天”。

这也使得此峰,有如一只初开的花朵,因此,又被命名“花峰”。

仰望“天柱峰”的石壁上,有楷体横书“顶天立地”四个朱色大字。

那是民国时期,国民党将领刘义纯题写的。

“天柱峰”的奇绝险怪,让游人惊叹不已,当然也会引得历代的文人骚客们赋诗以赞。

如宋代朱熹,就曾经大发感叹:“屹然天一柱,雄镇翰维东。只说乾坤大,谁知立极功。”

欣赏到此等“南岳”,你还能够说,“南岳”相对于其她“四岳”,相形见绌吗?

一个不够,两个来凑,这“南岳”,怎么着,也能够相对于那其她的“四岳”,多姿多彩吧。

不过,我们也会感到奇怪,为什么其她的“东岳”、“中岳”、“西岳”、“北岳”,都是只有一座“岳”,而这“南岳”,会有分别在湖南地区与安徽地区的两座“岳”呢?

这就涉及到了,那一段早已黯淡、逝去了的古代历史了。

老曹在前面的《“自古华山一条路”,那条路,其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条“天路”》一文中已经说过,“五岳”,起源于距今6500年前的伏羲女娲时代。

其中,除了“中岳”嵩山,是大家为了“断鳌足以立四极”而共同尊奉的“神山”之外,其她的“四岳”,都是当时的四大部族,各自的“神山”。

而“南岳”,就是当时的伏羲氏部族的“神山”。

但是,伏羲氏部族,原本是庖犧氏部族。

庖犧氏部族是东北地区赵宝沟文化的主人,他们入主中原、“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成为了祝融氏部族。

而祝融氏部族,在其他三大部族的联合打击下,战败逃到湖南,就成为了伏羲氏部族。

但是,并不是全部的祝融氏部族,都逃到了湖南,而是,只有他们的王族,带领他们的主力部队逃到了湖南。

其他的大部分的祝融氏部族百姓,其实,是退回到了他们的东北老家,成为了后来的辽西地区红山文化的主人。

而逃到湖南的伏羲氏部族,即祝融氏部族的王族,就征服了湖南地区的土著,成为了新的、湖南地区的主人。

他们以湖南衡山为他们部族的“神山”,这样,就产生了“南岳”。

但是,作为当初祝融氏部族中的王族,他们伏羲氏部族,是很不甘心偏安于湖南地区一隅的。

他们时刻都想返回中原,重新统一他们的祝融氏部族,重新成为他们祝融氏部族中的王族。

所以,他们就寻机潜回长江以北,在安徽潜山,建立新的根据地,创立薛家岗文化。

这样,他们就在安徽潜山地区,又以“天柱山”为他们的“神山”,从而使他们的“南岳”,从湖南衡山,转移到安徽天柱山。

这之后,他们又向巢湖流域发展,创立了巢湖流域的凌家滩文化。

那么,他们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呢?

他们显然就是为了,再次“东封泰山”。

老曹在《东岳泰山,其实并不算高,为何会是“五岳之尊”?来历很伤感》一文中已经谈过,祝融氏部族作为“木德王”,根据“五行学说”中“木居于东”的原理,是一定要“东封泰山”的。

尽管,他们已经因为“东封泰山”而遭遇惨重的失败,但是,因为“东封泰山”,是他们部族作为“木德王”,确保其江山稳固的根本,所以,他们还是要世世代代,以“东封泰山”为其根本的目标。

完成了“东封泰山”,他们就为自己的部族,打下了江山稳固的基础。

首先,我们从考古学上来证实,“南岳”衡山的主人,是不是伏羲氏,是不是祝融氏,是不是从东北地区南下的庖犧氏。

庖犧氏除了“有龙瑞,以龙为官,号曰龙师”,也就是以龙为图腾之外,他们的另一个显著的文化特点,就是崇尚玉文化。

最早的玉文化,出现在9000年前黑龙江省饶河县饶河镇小南山文化遗址。

这个遗址出土的玉器,包括30多件玉璧、玉珠、玉环等。

在这之后,就是8000多年前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有玉玦、玉斧、玉锛等。

而小南山文化遗址与兴隆洼文化遗址之间的玉器,是有前后发展的联系的。

然后,兴隆洼文化,转变为赵宝沟文化,以及红山文化,所出土的玉器,就更多了。

而赵宝沟文化的主人,就是入主中原、“代燧人氏继天而王”的庖犧氏。

庖犧氏入主中原,就将玉文化,带到了中原。

他们后来逃到湖南,湖南地区,就也有了玉文化。

所以,湖南地区玉文化的出现,就是祝融氏战败逃往湖南,成为伏羲氏的实物证明。

在湖南高庙文化遗址,距今6500-5300年的文化遗存中,发掘出部落首领夫妻并穴墓,其中,就有玉璜、玉玦、玉钺等精美玉器。

而距今6500年,正是祝融氏战败逃往湖南,变为伏羲氏的时间。

另外,庖犧氏“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

在距今6500年前,天下除了庖犧氏部族进入父系社会,中原地区的其他各部族,都还是处在母系社会。这也就是炎帝和黄帝,同出一源,而族属不同的原因。

所以,就更别说,比中原地区还要落后的湖南地区,如果不是伏羲氏部族来到,是不可能出现夫妻并穴墓的。

也就是说,高庙遗址中的夫妻并穴墓,证明这时的高庙文化的主人,就是属于伏羲氏部族。

另一方面,证明伏羲氏部族,由湖南向安徽发展的证据,就是湖南高庙遗址、汤家岗遗址中的“八角星纹”,与凌家滩文化遗址中的“八角星纹”之异同。


汤家岗遗址出土八角星纹

高庙文化遗址出土八角星纹

凌家滩文化遗址出土的八角星纹

首先,我们要了解“八角星纹”的含意。

“八角星纹”,是对女娲氏的“断鳌足以立四极”之政治主张的抽象化表达。

其中的“四角”,就是代表当时的四大部族,也就是“四极”或者“四岳”;“八角”,就是代表四大部族领导下的天下所有部落。

这些部落中,有些部落,不是属于四大部族,但是,他们是在四大部族的领导之下。

所以,“八角星纹”就由四而分成八。

“八角星纹”的含意,简单地说,就是“四岳并举、八方共和”。

“八角星纹”的这个“四岳并举、八方共和”的政治意涵,是来自于《河图》《洛书》。

在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包含着“八角星纹”的“无足玉龟”和“含山玉版”(即史籍中所载的“元龟衔符”)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足玉龟”和“含山玉版”上,都有数目不等的孔洞。


元龟衔符


含山玉版

无足玉龟

这些孔洞,实际上就是象征着《河图》和《洛书》。

“含山玉版”中,左右各有五个孔洞。

它们代表《河图》中的两个阴性的点数五;进而再代表《河图》中央“两阴夹一阳”的三个点数五。

“含山玉版”中,上下各有九个或四个孔。

其中,九个孔,是代表《河图》中外面大圈中的点数九;进而代表《河图》中外面大圈中的全部四个点数;四个孔,是代表《河图》中里面小圈中的点数四;进而代表《河图》中里面小圈中的全部四个点数。


所以,“含山玉版”上的那些孔洞,就是代表《河图》。

“无足玉龟”中,龟腹上有五个孔洞,它们代表《洛书》中央的点数五;龟背上八个孔洞,它们代表《洛书》四周的八个点数。

所以,“无足玉龟”上的那些孔洞,就是代表《洛书》。

“含山玉版”和“无足玉龟”上的那些孔洞,表明“八角星纹”及其所代表的“四岳并举、八方共和”的政治意涵,是来自于《河图》、《洛书》。

那么,《河图》、《洛书》又是什么含意呢?

《河图》、《洛书》又是从《五行图》和《太极图》发展而来的。

《五行图》和《太极图》,是表示一些原始、简单的、像鸡蛋一样的变化与存在。

《河图》和《洛书》,是表示一些高级的、复杂的、像鸡子一样的变化与存在。

《河图》中的中央三个点数五,分别代表一个主体,自身九个变化阶段中的第五变化阶段,以及,它的内环境、与外环境的九个变化阶段中的第五变化阶段。

这三个第五变化阶段的上下排列,表明了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或者“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的相互变化关系。

《河图》中里面小圈的四个数,是代表一个主体自身能力相对弱小、处于外环境支配下的四个变化阶段。这四个阶段中,它经过两轮质变和量变,能力相对逐渐增强。

《河图》中外面大圈的四个数,是代表一个主体自身能力相对强大、处于主导地位状态下的四个变化阶段。这四个阶段中,它经过两轮量变与质变,能力相对逐渐衰退。

《洛书》中的四个阴性点数,分别代表一个大的复杂对立统一关系中,能力层次各不相同的四个主体。

除中央阳五之外的其它四个阳性点数,分别代表四个主体的能力。

四个主体各自都有自己的原则,也有自己的能力,它们通过协调,就形成一个新的能力,这就是中央的阳性点数五。

《洛书》的这种含意及其表达,正好与当时天下四大部族之间的现实关系相对应。

另一方面,《洛书》当时是刻画在“神龟”的背上,也是与“神龟”的状态相对应的。

于是,就有了女娲氏的“断鳌足以立四极”的主张。

其实,除了“八角星纹”、“无足玉龟”的含意是来自于《河图》、《洛书》之外,起源于薛家岗文化,发达于良渚文化的“玉琮”,其含意,也是来自于《河图》《洛书》。

薛家岗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琮

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琮

“玉琮”的关键要素,就是“內空外实”,“内圆外方”。

“內空外实”的含意是什么呢?

“內空”,就是形而上的;“外实”,就是形而下的。

而《河图》表达事物的变化,就是表达一种形而上。

所以,“內空”就是对应于《河图》。

《洛书》是表达事物的存在,就是表达一种形而下。

所以,“外实”就是对应于《洛书》。

“內空”是一种圆形的“內空”,这有什么含意呢?

圆,就是轮环。

“內空”为圆形,就是表示事物的变化,是一个周期性的轮环。

这也正是《五行图》、《河图》所显示的事物变化规律的特点。

“外实”是一种方形的“外实”,这有什么含意呢?

“方形”,就是对立统一、相互支撑,因为对立统一、相互支撑而存在。

“外实”为方形,就是表示事物的对立统一、相互支撑的存在。

这也正是《太极图》、《洛书》所显示的事物存在的特点。

而“玉琮”的“外实”之方形,每一方都有一条缝,将一方分为两部分,由四面而分为八部分,这也正是《洛书》所表达的意涵。

所以,“玉琮”是对《河图》《洛书》之含意的具象化。

而安徽凌家滩遗址中的“八角星纹”,比湖南高庙遗址、汤家岗遗址中的“八角星纹”表现成熟;太湖流域良渚文化遗址中的“玉琮”,比安徽潜山薛家岗遗址中的“玉琮”表现成熟。

这就充分地揭示了这个文化的主人之迁移、发展的路径,就是从湖南迁移到安徽,又从安徽迁移到太湖流域。

而在安徽,其主人显然是先跨越长江,落脚于潜山地区,再由潜山地区发展至巢湖流域。

至于这里面的故事,肯定很多,我们就在未来的时间里,慢慢地发掘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