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主义流派诞生于19世纪末,这种新的艺术流派从绘画领域延伸至音乐领域,印象主义并未延续浪漫主义重视宏大体裁的特点,而是以平凡生活为题材透露出对大自然中各类事物的热爱。
印象主义音乐突出的是对情绪情感的刻画和对氛围的强调和对自然美的描绘,这意味着在音乐技术理论方面将迎来一个新的时代。
莫里斯·拉威尔是音乐史上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他的作品中体现出的个人特色与艺术价值奠定了他在音乐历史上的非凡地位,他与德彪西并称为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拉威尔生平
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Ravel,1875~1937),法国钢琴家、作曲家,出生于法国西南部的小城西布恩。
十四岁进入音乐学院开始钢琴与作曲的学习。
十六年的学习生活使他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传统的作曲技巧,有了扎实的基础后便不再拘束于传统的技法规则,《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拉威尔学生时代的作品就已经突显出了其独特的创作风格。
早年的拉威尔与德彪西都受到印象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德彪西的印象主义创作手法很自然地融入进拉威尔初期的创作中。
到了后期,拉威尔则更倾向于使用明晰精确的音乐语言,而不再是运用晦暗朦胧的乐句,这与德彪西的音乐就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拉威尔的大部分作品中虽然有体现出印象主义的风格特征,但更主要的是吸收各种各样的音乐资源并加以个性的创作。
他的作品节奏鲜明,恪守着古典主义音乐的传统,乐思精致优美,擅长用音乐表现模糊朦胧、飘忽空灵的意境。
正如他自己所言:“我的音乐远不是一场‘革命’,只是一种‘进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拉威尔的身体和心灵都遭受了损害,他隐居在巴黎郊外的别墅中,音乐作品创作量大大减少。
后在一次车祸中身体受到重创并丧失作曲能力。于1937年12月28日在法国巴黎逝世,终年六十二岁。
拉威尔作品概述
拉威尔早期的钢琴作品有《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古风小步舞曲》等,“帕凡”是一种缓慢的,法庭上的游行舞曲,这首简短的古风钢琴作品并不如题目所示是为历史上的某位公主而作,而是拉威尔在参观展览时看到的一幅公主的画像并由此产生了创作的灵感。
这两首作品体现出其对舞蹈体裁的爱好,重视旋律线条并开始探索新的和声音响。
《水之嬉戏》是一部通过水声激发音乐之感的乐曲,曲中的音乐手法与意境明显地表现出了印象主义的特征,如四度五度的平行进行、全音阶与增音程的运用等。
《小奏鸣曲》是最早体现出拉威尔新古典主义的作品,它受到法国音乐家拉莫、福莱以及库泊兰音乐作品的影响,通过精致的结构、优美的旋律、细腻的情感表达以及丰富的色彩变化这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钢琴组曲《镜》由五首单独的小曲组成,它不仅带有模糊的织体以及不协和的音响效果,还运用了中世纪教会调式、奥尔加农的和声进行。
第二部钢琴组曲《夜之幽灵》是以法国诗人贝朗特的一首散文诗作为灵感来源,由三首小曲组成,这三首小曲中都具有浪漫主义的一些色彩特征。
拉威尔还涉猎了协奏曲、管弦乐曲、歌剧以及芭蕾舞剧等多个音乐体裁,被称作“20世纪的管弦乐色彩大师”。
他最早创作的管弦乐作品《西班牙狂想曲》,这首乐曲融入了浓郁的法国风情,音乐素材取自于西班牙民俗歌曲,其自由的节奏与尖锐的音响,将拉威尔的个人色彩体现的淋漓尽致。
还有两部被大众所熟知的代表作品,一部是《鹅妈妈》儿童组曲,这个作品的目的是为了唤起童年时代的记忆,是一首献给儿童的乐曲,因此创作手法非常单纯。
它原本是用四手联弹形式演奏的钢琴组曲,拉威尔改变了乐章顺序并加上两个新乐章,就成为了管弦乐版本,再用间奏曲联结起来,便成为了一部芭蕾舞曲。
另一部是《波莱罗舞曲》,曲长为十四分钟,却只围绕一个主旋律展开,乐曲表现出与单纯手法全不相称的独特效果,却丝毫不会感到单调沉闷,反而有一种旋律在重复中又不断变化的感觉。
《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音乐风格探究
节奏的复杂性与力度的层次感
拉威尔早期的钢琴作品倾向于使用舞曲体裁,尤其是节拍特点比较鲜明的舞曲,本文中的“帕凡”(译孔雀舞)起源于意大利,16世纪流行于英国,是庄严缓慢的二拍子舞曲。
除此之外还喜欢用复杂繁琐的节奏来作为创作的素材,比如节拍的变化、旋律重音与节拍重音的对比以及不同节奏的套叠等手法。
在他早期的钢琴作品中,节奏方面体现着精准与零碎两个对立面的结合。
《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就采用了四拍子的舞曲节奏,缓慢的进行给人一种娓娓道来的听觉感受。
在乐曲的第19、49以及第59小节三处都使用了短暂的节拍变化,由4/4拍变为2/4拍,均是为了起到结束乐句的作用。
这里拉威尔打破了传统节奏形式的束缚,变化的拍子体现出其个性感与新鲜感。
在乐曲的第39小节与43小节他还使用了弱起的手法,后一小节强拍位置的音提前半拍出现,打乱了原本的节拍规律,使得节拍重音与旋律重音没有出现在同一拍点位置,二者相互错开而形成对比。
但是这些复杂零散的节奏形式,只出现1-2个小节就立即回到原来的节奏中,可见拉威尔对此进行了适当控制,乐曲整体仍然保持着一致性。
因此他的作品中很少出现抛去节奏概念的华彩经过句,总的来说还是非常遵守节奏韵律的。
在拉威尔这首作品中还体现了不同层次的强弱两种力度运用。
他开始研究力度层次是因为受到其老师福雷的影响,在《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中,包含了四个层次的弱力度——ppp、pp、p、mp,作品中基本上都是采用弱力度进行乐曲发展,同时还起到渲染悲伤气氛的作用。
例如《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的第一插部(13-27),第一个乐段是pp,到了平行乐段时变为PPP,弱音量为整首乐曲渲染出一种平和宁静的基调,最后在五个重音和弦后弱收结束整个部分。
作品中除了有细致的弱力度的变化,还有较多地使用f以上的力度,强弱的鲜明对比也非常频繁,如在全曲结尾处pp之后紧接的九个重音和弦,这鲜明的力度与形象地对比,展示出力度变化丰富的层次和色彩,体现了印象主义音乐在力度上的特色。
如歌的旋律与丰富的和声语言
拉威尔的音乐体现着典型的法国音乐的特征:清晰明了的曲式结构、精致优美的风格以及含蓄悠扬的旋律。
同时,拉威尔在旋律、和声上的个人特点使得他在音乐体系上自成一派。
拉威尔的音乐在很多方面都已经超出了印象派音乐的主观意向,包括其独特的气息,宽广如歌的旋律,都冷静客观的传达出音乐所体现的情感。
他的音乐作品同时包含了古典乐派和印象派的特点,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艺术气质。
《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原是16世纪的古老舞曲体裁,一般是葬礼送葬时的音乐。
这首乐曲的主题具有浓郁的古风色彩,旋律流畅宽广,音乐在庄严的基调中透露出一丝哀伤,旋律音高的进行以级进和小跳居多,缺少大跳带给音乐的张力,以及大起大落的音响冲击感,因此全曲情绪较为平静含蓄,没有过多的反差。
从这部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拉威尔和德彪西虽然同为印象派的代表人物,拉威尔的作品却更加“通俗”一些,在写作方面也更加传统,没有德彪西的作品中那种“躁动”、“怪异”的音响。
他较少使用全音阶与不协和和声,乐曲色彩比德彪西的乐曲更富光辉和动力,更注重使用宽阔悠长的旋律线条。
19世纪末,在和声功能性开始不受重视、调性逐渐解放的大背景下,拉威尔选择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他并没有选择抛弃传统随波逐流,而是在保留稳定调性的传统和声的基础上,将属于印象主义的色彩性和声发展了起来。
(1).高叠和弦
拉威尔早期钢琴作品中大量使用高叠和弦,和弦浓度随之增加,从而产生了高叠和弦特殊的色彩效果,并具有较显著的不协和音响效果,这也是印象主义音乐常用的手法。
E-升g-B-d1-升f1以及后面的D-升f-A-c1-e1这两个九和弦被赋予了与传统三、七和弦同等的独立意义,出现在乐段终止之前,并在最后得到了解决。
(2)、非三度叠置和弦
不按照三度关系构成的和弦,有二度叠置和弦、四度叠置和弦、五度叠置和弦以及四五度叠置和弦等。
拉威尔为了追求和声的色彩变化,将三度叠置的传统和弦结构关系做了改变,在作品中采用非三度叠置和弦,使作品带有一种五声调式的音响效果。
例如中的E-B-e(四五度叠置)、E-B-升f(五度叠置)。
(3)、附加音和弦
附加音和弦是在传统和弦的基础上,不改变和弦的功能性,通过添加非和弦结构内部的音来改变原三和弦的结构和色彩性。
在第27小节中出现的升f-升g就是附加音和弦,附加音和弦的运用使音乐更加富有棱角和刺激效果。
结语
拉威尔作为印象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既有印象主义风格,又保留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他的创作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创作前期的作品题材范围较窄,大多以自然景物作为标题,具有朦胧、模糊的音调特点。
此曲的音乐风格是古典主义与印象主义相结合的,这种复合型风格体现在旋律线条、和声、曲式,织体,速度变化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