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介绍

著名的英籍德国作曲家亨德尔生平简介与作品

时间:2024-04-22 21:38:06  作者:向阳光

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

(一)生平事迹

1685年2月23日,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生于德国哈雷城的一个小市民家庭,是巴洛克时期著名的英籍德国作曲家。父亲格奥尔格(1622一1697)是理发师兼外科医生,希望儿子长大了当个律师,以保障家庭的权益。但少年亨德尔志在音乐,7岁时就在宫廷礼拜堂里,演奏管风琴引起公爵的注意,父亲接受公爵的劝告,让他去学音乐。他从哈雷圣母堂的管风琴师、作曲家扎豪(1663一1712)为师,学习管风琴、哈普西科德、小提琴、双簧管,以及对位和作曲。扎豪把当时最优秀的作品介绍给他作为范例。

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在11岁时就写出了6首双簧管、小提琴和通奏低音的奏鸣曲来。1702年2月10日入哈雷大学法学院,那时父亲去世已5年。但在一个月后(3月13日),他就被任命为加尔文教堂的管风琴师及艺术指导,并开始创作。因酷爱世俗音乐,1703年春,18岁的亨德尔跨出了重要的一步,迁居汉堡——当时唯一有民族歌剧的德国城市,即从哈雷的管风琴楼厢进入了汉堡的歌剧院乐池,去当小提琴师。从此,他和歌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到汉堡不久,他结识了青年作曲家和理论家马特松(1681一1764)。1704年12月5日,一对朋友因故争吵,竟至引起决斗,马特松一剑刺中了亨德尔衣服上一颗很大的铜钮扣,亨德尔得以免死。事后两个很快就言归于好。这个时候,他开始从事歌剧创作。1705年1月8日,亨德尔的第一部歌剧《阿尔米拉》在汉堡鹅市场剧院初演,同年2月25日,他的第二部歌剧《尼禄》在同一剧院初演时,都由马特松扮演剧中主角,两部歌剧,均大获成功。1706年,当汉堡歌剧院日趋衰败时,亨德尔无心恋栈,没有同马特松告别就到了意大利。

1706至1710年间,亨德尔在当时世界歌剧的中心意大利四处游历,广泛接触了意大利的音乐文化,开阔了艺术眼界。在此后的几年,他生活在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和那不勒斯,认真研究了意大利器乐和歌剧的带路人科雷利、A.斯卡拉蒂等人的作品,心慕手追,写出了意大利格调的清唱剧和歌剧。1707年,在佛罗伦萨演出了歌剧《罗德里戈》,1707、1708连年在罗马演出了清唱剧《时间和真理的胜利》与《复活》,都获得成功。1709年,他新创作的歌剧《阿格里皮》在威尼斯上演,得到了意大利歌剧界的一致好评。1709年在红衣主教奥托波尼的一次晚会中,亨德尔以演奏家的身份和D.斯卡拉蒂举行哈普西科德和管风琴的比赛,D.斯卡拉蒂以哈普西科德取胜,但他对亨德尔的管风琴演奏则甘拜下风,自愧不如。此后两人互敬互重,终生不渝。

1710年2月,亨德尔离开意大利去汉诺威出任选帝侯乔治的宫廷乐师。11月请假到伦敦。当时正是意大利歌剧风靡英国之时,第二年2月24日在伦敦草料市场皇家剧院演出他的意大利正歌剧《里那尔多》大获成功。1711年6月回到汉诺威,从事室内乐和德国歌曲的写作。1712年11月第二次向选帝侯请假去伦敦,正好赶上11月22日在皇家剧院演出他的歌剧《忠实的牧羊人》。40天后,又演出另一部歌剧《泰塞奥》。

他在伦敦乐而忘返,归期一再迁延,后来简直不敢回汉诺威去了。汉诺威选帝侯乔治是英王詹姆士一世之孙,1714年8月1日安妮女王死后,他继位为英王,称乔治一世。他对亨德尔久假不归,难免耿耿于怀;但他爱好音乐,敬重亨德尔的才华,心里的疙瘩,不久也就释然了。

1717年,亨德尔定居英国,不久成为英国的音乐权威人士。1717一1720年,在伦敦附近钱多斯公爵的庄园里担任教堂乐长。1720年,回到伦敦从事歌剧创作和演出。在其后14年中演出了20部新歌剧,包括《奥托内》(1723)、《裘力斯·恺撒》(1724)、《塔麦拉诺》(1724)、《罗德林达》(1725)和《艾齐奥》(1732)。意大利作曲家博农契尼(1670一1747)恰好也于1720年到伦敦演出歌剧,成为亨德尔的劲敌。

1721年,两人合写歌剧《穆齐奥·斯科沃拉》,博农契尼写第二幕,享德尔写第三幕(第一幕早已由阿玛德伊写好),进行比赛,结果博农契尼占了上风;但是1723年1月12日《奥托内》一剧的演出大获成功,从此奠定了亨德尔在伦敦的地位。1726年2月,归化(是指某个人在出生国籍以外自愿、主动取得其他国家国籍的行为)英国。也就是说,亨德尔于1726年2月,加入了英国籍。

18世纪20年代后期,伦敦社会对意大利歌剧的狂热渐渐衰退。1729年1月,英国第一部民谣歌剧《乞丐歌剧》的上演轰动了伦敦社会,给予意大利歌剧以沉重的打击。亨德尔的意大利歌剧成为《乞丐歌剧》讽刺的对象。演出意大利歌剧的皇家剧院从此一蹶不振,只好关门大吉。到了30年代后期,享德尔的兴趣转向清唱剧。1739年下半年写出了两部杰作——《扫罗》和《在埃及的以色列人》。这两部以规模宏大的合唱为特色的史诗性清唱剧的演出,使人耳目一新,受到英国听众的热烈欢迎。

1742年4月13日,亨德尔最著名的清唱剧《弥赛亚》在爱尔兰的都柏林(爱尔兰首都)初次演出,大获成功,但第二年3月23日在伦敦科文特寺园剧场演出时,却遭到失败。享德尔并不因此气馁,继续写《参孙》(1743)、《塞墨勒》(1744)、《伯沙撒》(I745)等清唱剧。1745年,觊觎王位者查理·爱德华在苏格兰登陆,英国掀起了效忠王室的爱国运动。亨德尔为此写了鼓舞爱国情绪的《应时清唱剧》(1746)和《犹大·马卡白》(1747),演出于科文特寺园剧场。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1749年,英国皇室准备用一场焰火晚会来庆祝和平——战乱结束,亨德尔受命为焰火表演创作背景音乐,即创作《皇家焰火音乐》,4月27日在绿公园施放焰火时演出。也就是说,《爱克斯·拉·夏贝尔和约》在伦敦签署,标志着“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结束。只是在创作这首《皇家焰火音乐》时,国王提出不要弦乐,全部使用管乐器的要求。所以,这是一部由大型管乐队演奏的乐曲。虽然那场焰火晚会搞得很糟糕,燃放烟火时由于火星飞溅,而导致引发了一场火灾,但亨德尔的这部《皇家焰火音乐》却成为了永恒的经典。亨德尔这首《皇家焰火音乐》,是一个时代的辉煌与绚丽。

1751年完成最后一部清唱剧《耶弗他》。两年后,他的眼疾发展到双目失明。1759年4月6日演武《弥赛亚》时享德尔还亲自演奏管风琴。八天以后(4月14日)就与世长辞。遗体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基碑上刻着《弥赛亚》第45曲的第一句:“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