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1642年-1708年?),清初画家,原姓朱,广西桂林人,别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号有元济、原济等,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
生平对画家的影响
石涛生于明朝末年,明宗室靖江王赞仪之十世孙,南明元宗朱亨嘉之子。
十五岁时,明朝灭亡,父亲被唐王捉杀。国破家亡,石涛被迫逃亡到桂林全州县,在湘山寺削发为僧。以后颠沛流离,辗转于广西、江西、安徽、江苏、浙江、陕西、河北等地,到晚年才定居扬州。
石涛所走过的艺术道路,与他坎坷的生活境遇密切相关,他从显赫的皇族后裔沦为贫民,从而遁入空门,浪迹天涯数十载,饱尝人世间的艰辛,这些都对他的艺术道路带来很大的影响。
他带着内心的矛盾和隐痛,创作了大量精湛的作品。最为人推崇的,是他画中那种奇险兼秀润的独特风格,笔墨中包含的那种淡淡的苦涩味,一种和苦瓜极为近似的韵致。
石涛是出家人,坐禅入定,超凡脱俗,以意念创造一个新的画中世界,这是石涛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
山水画特点
石涛的山水画独具风格,景色构图大胆新颖,笔墨运用多变,承继有明一代徐渭等名家的文人写意画,是清代早期最富有创造性的画家,对后来的扬州八怪和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影响很大。
石涛的山水学习黄公望、王蒙风格自有变化,以真实景色为对象,描绘山水,具有雄伟壮阔,苍茫浑厚的气势。
剩水残山
《剩水残山》为石涛晚年精妙之作,石涛早年寓居黄山,与梅清交好,其画法受到梅清画风的影响。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喜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合。
山水
溪岸幽居
松荫研读图
寒泉云深图
寒山石径图
石涛的山水画技法不局限于某家某派,而广泛师法历代画家之长,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加以变化,又注重师法造化,从大自然吸取创作源泉,并完善表现技法。作品笔法流畅凝重,松柔秀拙,尤长于点苔,密密麻麻,劈头盖面,丰富多彩。
存世作品真伪参半
石涛三十多岁时就已名重当时,几个世纪以来,他的作品始终为世人所追慕,他的画语录被人们反复引用。单是近二十年来,大陆和海外拍卖行出现的石涛款作品,就有数百件之多,可谓庞杂。
很少有书画家像石涛一样,有那么多伪作传世。石涛作品的流传非常特殊,从他年轻时候起,就有很多藏家喜欢他的作品,拜倒在他门下,这样一来,伪造他的作品就特别多。也有一些大家以伪托石涛而名世,如张大千伪造的石涛作品在百件之上。
北大哲学系教授、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朱良志认为:历史上石涛的伪作有“扬州造”(石涛去世前后到乾隆时期)、“苏州造”(清末到民国初年)、“广东造”(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之分,其中“扬州造”作伪水准高,张大千仿作属中等水平,并在《传世石涛款作品真伪考》中特别做了说明。
在中国画历史上的地位
在中国绘画史上,石涛是一个多面手,可谓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有人称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人物之一,从他的绘画技艺和理论等方面看确是当之无愧的。他的艺术主张和绘画实践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中国画向近、现代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认为,“石涛是中国现代美术的起点”,另一方面,他又是中国传统画论的集大成者。石涛不仅画艺高超,还有高深的美术理论,一部《画语录》深刻地总结了这位画坛奇才的绘画艺术观和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