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介绍

走进历史上的书家 | 篆宗李斯的生平简介

时间:2024-05-13 12:34:28  作者:彭门创作室

人物生平

李斯(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在秦灭六国事业中发挥重大作用。秦王政十年(前237年),进上《谏逐客书》,阻止驱逐六国客卿,迁为廷尉。秦统一天下后,李斯拜为丞相。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度,坚持郡县制;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诸子学说,禁止私学,以加强思想统治。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勾结内官赵高伪造遗诏,迫令公子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李斯父子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



书法地位

李斯是中国书法史上的泰斗人物,其篆书开一代之风气,是秦篆的典范,艺术成就十分之高,为中国书法与文字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鲁迅曾对他有极高赞誉,说他的文章“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他的书法“小篆入神,大篆入妙”。特别在书法上,被后世称为“书法鼻祖”。

唐张怀欢在《书断》中将李斯的小篆定为“神品”,赞曰:“画如铁石,字若飞动”,称其用笔“骨气丰匀,方圆绝妙”,由此可知李斯的书法结体稳健匀称,法度谨严,故书界有“学篆必先宗‘二李’(秦,李斯;唐,李阳冰)”之说。


历史功绩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书同文字”的建议,并命令李斯制作出全国通用的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载,“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而小篆的名称也是为了尊崇大篆而卑称其“小”的。

之后,为了推广统一的文字,李斯亲作《仓颉篇》七章,每四字为句,又和赵高、胡毋敬等人写了《爰历篇》、《博学篇》等范本作为学习课本,供人临摹。

不久,李斯又采用秦代一个叫程邈的小官吏所创造的一种书体——隶书,打破了篆书曲屈回环的形体结构,这种书体可以提高书写办公的效率,隶书取代小篆作为官方正式书体。

“……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隶书始于秦,盛于汉,直到魏晋楷书流行才渐被取而代之。但与李斯渊源极深的篆书、隶书,作为书法艺术流传千年,深受后人喜爱。

传世名碑

从中国书法发展的角度看,秦代是以小篆光耀史册的而。小篆当以秦刻石为代表,李斯则是秦篆的宗师人物。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巩固统治,加强影响,他带丞相李斯和百官巡视各地,刻石记功,以颂扬他废分封、立郡县、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从而留下了珍贵的秦代刻石,相传为丞相李斯所书。秦始皇东巡刻石多已残毁佚亡,今所存者仅《泰山刻石》、《琅玡刻石》,虽已残毁,但秦篆面目尚存,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均为后人翻刻,仅存字形格局,而神意俱失。《泰山刻石》也称《封泰山碑》,是秦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字刻石。


李斯峄山碑

《峄山碑》即《秦峄山碑》,据记载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由李斯撰文并书写,是现在所知最早秦篆石刻,后人临摹最佳范本之一。

《峄山碑》的内容主要是歌颂秦始皇的平六国统一天下的立国功德。

《峄山碑》碑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峄山碑》原碑据说被曹操所毁,现已不见真迹。流传于世的是自古以来对它的临摹本,明代杨士奇《东里续集》,称峄山刻石有7种翻刻本(今称有9种之多),即“长安本”、“绍兴本”、“浦江郑氏本”、“应天府学本”、“青社本”、“蜀本”,“邹县本”等。其中以南唐徐铉所书,郑文宝重刻的临摹版最具李斯风韵。


泰山石刻

《泰山刻石》又名《封泰山碑》,石四面刻字。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巡狩泰山时所立,小篆,由丞相李斯篆书。泰山刻石是泰山石刻中时代最早的作品。现位于岱庙东御座大殿露台前西侧,刻石原在泰山顶玉女池旁,后来移到碧霞元君祠之东庑。清乾隆五年(1740年),祠遇火灾,刻石焚毁不见了。直到嘉庆二十年(1815年)才从池中搜得,已断为二,后移至岱庙。刻石原文222字,历经沧桑,现仅残存十字:“臣去疾臣请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残缺。秦泰山刻石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稀世珍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