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提议让贾谊出任公卿,许多大臣贬责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太年轻,学问不深,极力要掌握大权,扰乱朝廷的大事。”于是,文帝以后也就疏远贾谊,不采纳他的意见,把他外放为长沙王的太傅。
01贾谊的一生
贾谊,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过秦论》当年背过,今天却讲不出几句了。让我们简单看看他起起落落的一生。
汉高祖七年,贾谊生于洛阳。他师从荀子的学生张苍,少有才名。高后五年,贾谊十八岁,“以诵《诗》属《书》闻于郡中。”河南郡守吴公听闻他很有才学,就召贾谊到官府中任职,对他很器重。
文帝即位,听闻吴公治理河南郡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吴公又是秦丞相李斯的同乡,曾向他学习过,文帝于是提拔他为廷尉。吴公做了廷尉,便向文帝推荐了贾谊。贾谊因此被征召为博士,当时贾谊二十一岁。贾谊在博士中年纪最轻,见解独到精辟,众人一致认可他的才学。文帝十分欣赏他,一年之内,就破格提拔他为太中大夫。
文帝元年,贾谊提议进行礼制改革,上《论定制度兴礼乐疏》。文帝初即位,认为时机未到,没有采纳贾谊的建议。文帝二年,经济上,贾谊上《论积贮疏》,提出重农抑商的政策;政治上,贾谊提出“诏遣列侯各之国”的措施。
各项法令的更改和确定,诸侯必需到封国上任等事,都由贾谊制定。二年,文帝因此主张任命贾谊为公卿,却遭到大臣们的反对。文帝于是渐渐疏远贾谊,四年,将贾谊流放长沙。
外放长沙,是贾谊人生的转折点。
前半生的少年得志、意气风发,与这位西汉名士渐行渐远。谪居长沙三年,贾谊郁郁寡欢,却并没有沉落。周勃下狱时,他上疏《阶级》,阐明君是台,臣为阶。台以阶来烘托高度,阶高则台高,阶低则台低。《阶级》的核心思想就是,君主的尊贵,是由大臣的尊贵来烘托的。所以贾谊建议文帝,对大臣以礼相待,犯罪也不施折辱的手段。
刑不上士大夫,是封建王朝内部的潜规则。《周礼》中早就有相关程序:统治阶级内部有人获罪,不会交给司法机构处置,而是根据级别和职位,以及获罪的严重程度,交由君主私下裁决。如果是死罪,先劝这人自杀;如果不愿,君主就会召他来“戮于朝”;如果不来,就会被“戮于野”。
所以我们看到,古代很多大臣,被皇帝责问就自杀了。不是脑子有坑,而是自己求一个体面。《周礼》中的这套东西,是贾谊重新捡起来的。从此,封建社会中这套潜规则一直流传下去。
期间,贾谊还上《谏铸钱疏》,指出私人铸钱导致币制混乱,建议文帝禁止。
三年后,文帝想念贾谊,征召他入京。但文帝还是没有对他委以重任,只让他担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深自责,抑郁而终。
死时仅有三十三岁。
02 大臣的非议
周勃、灌婴等大臣的反对,是贾谊被疏远直至贬谪长沙国的直接原因。他们极力反对的原因,就在于他们非议贾谊的话语。他们反对的理由,其实也不无道理。
年轻。文帝元年,二十二岁的贾谊为博士,一年之内就超迁太中大夫。太中大夫是郎中令属官,皇帝身边的近臣顾问。文帝的宠臣邓通,就是任太中大夫。上篇写过的张释之,作为基层干部骑郎,十年不得升迁,一番努力后才勉强升为公车令。相比张释之,贾谊一两年的时间,就超过他十余年为官取得的成就。
所以司马迁写贾谊用了“超迁”这个词。博士到太中大夫,可以说是“超迁”,文帝接下来的提议,任命太中大夫贾谊为公卿,更是“超迁”中的“超迁”。甘罗十二岁为相,凭的是取得十几座城池的功劳。二十四岁的贾谊又凭什么跻身公卿行列呢?甘罗有对外的功劳,贾谊却是想在内部进行改革。纵然贾谊有足够的功劳,他仍然会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贾谊年轻,却不够年轻。甘罗不管多么聪慧,仍然是个少年,不能造成过大的威胁。贾谊不同,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已经有了权力的欲望,并且能够对旧利益集团造成冲击。这是大臣们对他充满戒心的一个原因。
学问不深。说贾谊的学问不深,当然是诽谤。贾谊十八岁就能背诵《诗经》、《尚书》,通过他的上疏主张,大家很清楚的知道,这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不如换一个角度,“学问不深”说的不是读书的学问,而是为人处世、做官施政的学问。贾谊少年得志,他的人生可谓一路顺风,就像没经历风雨的温室植物——他比较孤傲,比较狂妄,比较经不起挫折。
过秦论 帖
贾谊为博士时,有奇怪的一幕,文帝每次让博士们发表意见,所有老先生都不说话,只有贾谊全都能答上来。太抢眼了,让这些老前辈都没机会说话,他们当然不及你贾谊了。贾谊初掌大权,要干的事就是“悉更秦令”,汉初承秦制,为的就是不想大动干戈,秉承“无为而治”的国策,贾谊这个小年轻,一上台就要把桌子掀翻重来。过犹不及,贾谊的作为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的行为。
极力掌握大权。话是骂贾谊的,指向的却是文帝。贾谊光速升迁的背后,是文帝大力扶持己方势力,增强自己权利的动机。贾谊极力掌握大权,实则就是文帝极力掌握大权。大臣们不是反对贾谊,而是反对文帝的这一行为。毕竟文帝此时才继位两年,如此急切的想要捞取权利,实在让人害怕。大臣们不愿和文帝翻脸,也不愿被一步步蚕食,只能让贾谊成为这个背锅侠。
扰乱朝廷。同样一部分指向文帝。文帝“超迁”贾谊,扰乱了正常的做官程序,意味着只要得到皇帝喜欢,就能很短时间内做上大官。一方面打击了实干型官员的积极性,一方面助长了朝廷内部媚上的风气。敲打贾谊,就是意图使朝政重回正轨,对文帝也是一个警告:不要越界。贾谊好比文帝的一杆,战争不能打的时候,枪不仅没用,还会摊上扰乱社会治安的罪名。
03 文帝的疏远
文帝喜欢贾谊,贬贾谊去长沙,更像是将他放到基层去历练一番。几年后,就召回贾谊,可见爱惜之意。可当大臣们反对时,他却选择疏远了贾谊。
为什么文帝要疏远贾谊?
试探失败。提议贾谊为公卿,是文帝往深渊里投下的一颗石头。“超迁”贾谊为太中大夫,是文帝的第一次试探,他要看看自己的权威如何,会不会遭到反对,有没有人敢出声。第一次没有,说明文帝的权利,在这个范围内还是安全的,没有人提出异议。但接下来的这次,问出来的路,却不是那么好走。文帝知道,这是大臣们不可容忍的界限了,他必须战略性后撤。
汉文帝
迎合大臣。投石问路的结果,使文帝认识到功臣集团依然势力庞大,不可动摇。面对他们统一的阵线,选择站在对立面是不明智的。文帝疏远贾谊,就是为了表明已经放弃贾谊,他也会站在大臣们的阵线。选择了统一阵线,文帝的权利根基才能得到保证。
隐藏野心。贾谊的政论、主张无疑是深得文帝之心的。大臣们痛斥贾谊极力掌握大权、扰乱朝廷,狠狠戳到了文帝心坎上。他的野心和贾谊是联系在一起的,明面上是贾谊被众人攻击,实际上他也很不好受。文帝疏远贾谊,就是为了暂时隐藏自己的野心。隐藏,然后逆袭。
小结
年少有为未必全是好事。
恃才就会傲物,盛气就会凌人。忘其所以,于是忘乎所以。贾谊被文帝疏远,实则还被惦记着,但他为何最终得不到重用?苏轼的《贾谊论》说得很清楚:“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活的不够久啊。也许这就是生命的长度更能决定高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