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和皮日休、陆龟蒙号称晚唐讽刺小说三杰。罗隐原名横,字昭谏,因为考了十几次都没有考中,于是改名为“隐”。他的一生,经历了晚唐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哀宗七个朝代,主要活动时间则是在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四朝。
罗隐生活的时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曰:
于斯之时,阍寺专权,胁君于内,弗能远也;藩镇阻兵,陵慢于外,弗能制也;士卒杀逐主帅,拒命自立,弗能诘也;军旅岁兴,赋敛日急,骨肉纵横于原野,杼轴空竭于里闾。
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党派倾轧, 南衙与北司纷争不断,大唐王朝已是日暮西山。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罗隐的一生也就注定了要坎坷不平。
根据罗隐的人生经历,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二十七岁以前:生活平静的求学时光
这段求学时光,是罗隐一生中最为安宁的日子,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是罗隐这段时光的写照。这也为其以后的文学创作,“缘情必务于刺时,体物无忘于谏猎”奠立了基础。
罗隐早慧能文,曾自言“弱冠负文翰”,《唐才子传·罗隐》也称道:
“罗少英敏,擅属文,诗笔尤俊拔。”
当时的人对罗隐有很高的评价,所谓:
弱冠举进士,高文善价,籍甚广场,才了十人,学殚百氏,名宣寓县,誉播环区。
幼年即获取大名,这让罗隐充满了自信和朝气,似乎功名利禄、安邦定国唾手可得。但现实却给了他无情的一巴掌,让他明白,才华并不能代表一切。
二十七岁至五十五岁:生活困苦的科考岁月
这段时间,这一时期是罗隐人生当中最不如意的时候。十科不第、人际失调,是罗隐这一时期的总结概括。这对抱负远大、性格自由奔放的罗隐来所说,是极大的打击。罗隐作为一名怀抱雄大政治理想的文人,为实践政治事业曾参加了十几次科考,但终未取得一官半职。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两同书跋》载:
江南李氏尝遣使聘越。越人问:“见罗给事否?”曰:“不识,亦不闻名。”越人云:“四海闻有罗江东,何拙之甚!”使人曰:“为金榜上无名,所以不知。”悲乎!有才如隐,犹以不第为人见轻,况其他乎……?
可见,晚唐人才凋零、倍受冷落,人们看重的是进士的身份,而非真才实学。在这二十八年期间,落第不中的罗隐,写下了很多遣怀诗,如《曲江春感》:
江头日暖花又开,江东行客心悠哉。
高阳酒徒半凋落,终南山色空崔嵬。
圣代也知无弃物,侯门未必用非才。
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归去来。
酒徒凋落,南山空高,暗示窃位者众。如果圣代无弃物,侯门尽用才,那么诗人根本不必“归去来”。诗歌用反讽手法,表达诗人绝意科举、归隐五湖的决心,以示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抗争。罗隐对科场功名的企盼,由“圣代也知无弃物,侯门未必用非才”的热切希望到“高阳酒徒半凋落,终南山色空崔嵬”的无尽失望,再到“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归去来”的彻底绝望,落第的羞愧、失望、悲怨、痛苦乃至愤怒,都在这首诗得到真实而细腻的反映。
同时,心中抑郁的罗隐创作了很多讽刺小品文,后将其收入《馋书》一集中。《谗书》共五卷,每卷十二篇,计六十篇,是一部匡政济世、发愤抒情之作。
身处下位的罗隐,洞悉晚唐的时事政局,作为一个有良知鱼思有所建树的士人,必然以天下为己任的,指点江山,抨击时政,抒发感慨。在《谗书•重序》中,罗隐便说:
盖君子有其位,则执大柄以定是非;无其位,则著私书而疏善恶,斯所以警当世而诫将来也。
总言之,《谗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揭露最高统治者的黑暗罪状,讽谏最高统治者注重用人,施行仁政;也有警醒最高统治者避免国破家亡的命运,嘲讽封建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卑劣、丑恶行径讥;还有刺晚唐日益败坏的社会风俗,感叹乱世世风日下的无奈现实;最后是倾诉不幸的人生际遇,抒发强烈的不遇之愤。无论哪一方面,都是罗隐对社会弊端的揭露和控诉。
五十五岁以后:官运亨通的幕府晚年
罗隐在五十五岁那年,即光启三年归江东,投奔钱镠幕下,任为钱塘县令,拜著作佐郎。钱镠充镇海节度使后,征任为掌书记,迁节度判官,司勋郎中。天祜四年唐亡,罗隐劝说钱镠举兵讨梁,未能用。梁以谏议大夫征罗隐入朝,亦不行。后来,钱镠表授吴越国给事中而卒,享年77岁,世称罗给事。
这段时期的罗隐,虽然官运亨通,但著作事业都无大的建树。
罗隐这段时间创作的作品,以歌功颂德为主,如对写给赏识他的同宗权贵罗绍威,罗隐写了《秋日有酬》:
旧业传家有宝刀,近闻馀力更挥毫。
腰间印佩黄金重,卷里诗裁白雪高。
宴罢嘉宾迎凤藻,猎归诸将问龙韬。
分茅列土才三十,犹拟回头赌锦袍。
诗中极力渲染罗的文武全才、雄姿英发,整诗无不洋溢着敬爱崇扬之情,大有阿谈拍马、攀龙附凤之嫌。其他还有《魏博罗令公附卷有迥》、《寄酬邺王罗令公五首》等作品。
综而言之,这三个阶段就是罗隐的一生,其主枝就是在京城挣扎的二十八年,这段时间,罗隐的创作最为丰富,也最为具有代表性。诗人不幸文章幸,苦难磨砺出了优秀的文章,造就了不朽的讽刺小品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