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二胡曲《二泉映月》,这首曾获得“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的曲子,展现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和风格。但很多人不知道这首曲子的作者阿炳的故事,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坎坷。
阿炳,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父亲是三清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正是因为父亲的关系特殊,让他成了私生子,从小跟着的母亲一起生活。4岁那年,母亲再也受不了世俗的眼光,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则被同族的婶母抚养。8岁时,阿炳才回到父亲身边,在雷尊殿当小道士。
阿炳念了三年书后,便跟着父亲学习鼓、笛子等乐器。父亲对他非常严格,例如学笛子时,让他迎着风口吹,还在笛子尾部挂上铁圈以增强他的腕力,后来甚至把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一直刻苦练习,但他始终不明白父亲为何不喜欢自己,对自己很冷漠。一年后,他已经能演奏多种乐器,可见他在音乐方面的天赋。
17岁时,阿炳正式开始参加道教音乐的演奏。由于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故深受听众的喜爱,被誉为“小天师”。次年,他就成了无锡道教音乐界的演奏能手。父亲在去世前,告诉了他真正的身世,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得不到父亲的关爱,他也成了雷尊殿的新任当家道士。似乎是受了刺激,阿炳放任自流,与地痞无赖成了朋友,整天吃喝嫖赌,甚至是染上了鸦片。
不久,阿炳染上了梅毒,没想到梅毒侵害了眼睛,导致他双目失明,也因此丧失了对道观的控制而流落街头。由于他双目失明,无法从事劳动,只能在街头卖艺,以此维持自己的生计。后来,族人不放心阿炳,便让寡妇董彩娣去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两人结婚不久,就分开了,后与寡妇催弟同居。抗日战争爆发时,阿炳编唱新闻《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鼓励国人抗击敌人。无锡沦陷后,他和催弟回到了催弟的老家避难。
没过多久,阿炳去了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创作了二胡独奏曲《听松》,表达了自己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之情。后他又回到了无锡,在街头卖艺。每天上午到茶馆搜集新闻,寻找创作的灵感;下午则在茶馆门前演唱,;晚上在街头拉二胡。
抗日战争胜利后,阿炳患上了非常严重的肺病,甚至卧床吐血,因此不能上街卖艺,只能在家修修胡琴,以此为生,生活非常艰难。无锡解放后不久,阿炳就在绝望中离世,享年57岁,被安葬在无锡西郊璨山脚下“一和山房”道士墓。但他的苦难还没有结束,1979年5月,他的墓葬遭到破坏,还是无锡市博物馆收留了他的遗骨。
1983年,阿炳迁葬惠山东麓、二泉之南,才算是安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