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樊城某废品回收站收到了一尊青铜牧簋,仔细一看铭文,这可是春秋时期邓国国君的御用品,价值连城!追寻到老农当初的挖掘地,一座上古的城池轮廓在考古专业人员的眼前赫然展现,一场大规模的发掘开始了,历时四十年至今尚未完结(系多处遗址群)。
邓城遗址位于樊城西北约6公里处,是春秋时期邓国的都城、楚灭邓后所置邓县的治所,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报描述:城址基本保存完好,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800—825米,东西宽600—675米,城墙残高3—6米。东、南、西、北四面正中各有一个缺口,为城门。在城墙外有一条用于防御外敌入侵的护城河,护城河宽20—40米,残深1—4米。
这个紧贴樊城的古邓县,于南北朝后跟樊城一起并入了扩大了的襄阳县而“消失”了。巧的是,后来(只是很晚了,隔了一千多年)北边的穰县又改称了邓县,不过此邓县非彼邓县也!虽然民间仍有人来刻意混淆,但严谨的历史学家们是严格区分古今邓县的。
注意沔水的流向,是从西北向东南斜穿过来的(并非简单横向),将古邓县切为两半,其南界一直到荆山山脉的分水岭上,东隔万山与襄阳城相接,古邓县辖境包括诸葛亮故居隆中。少数距沔水很远的民间人士出于刻意抢夺诸葛亮故居的起意,不顾历史和地理事实一味宣称古邓县与古襄阳隔沔水为界,被坚持史实与良知的历史学家以及历史爱好者们所蔑视和痛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