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成语故事《一丘之貉》。
大家好,今天说说成语一丘之貉的故事。词义:丘,小土山,貉:一种形似狐狸的野兽。这则成语指同一个山丘上的貉,形容都是同类。用法:多用于贬义,比喻彼此相同没有差别的坏人。出处:这则成语出自《汉书.杨恽传》,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典故:西汉宣帝时,当朝丞相杨敞的二儿子杨恽为人正直,刚正不阿。他经常直率地当面指出别人的缺点和错误,并敢于揭发贪赃枉法的行为,为此招来很多人的忌恨,想除掉他。
一次他看到一幅反映古代暴君的画时,叹道:皇上要能看到此画,并从中吸取教训,那我们就可以避免亡国了。皇帝听到这话,勃然大怒,认为杨恽是在讽刺自己,便命人把他带上大殿质问。杨恽说:我没有讽刺您的意思,只是希望您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
宣帝大怒,看在你以前立过功的份上,这次就饶你一命,你回乡为民,以后不许再胡言乱语了。就这样杨恽被革职还乡。过了几年,匈奴王被人杀死,杨恽写信给朋友说:一个无能的君主,不采纳良臣的忠言,最后落得这般下场。像秦二世胡亥听信奸臣,杀害忠良,结果终于走向亡国。如果他能听忠臣的建议,或许国家能一直保持到现在。
古代的君王和今天的君王,真像是一个小山丘上的貉一样,都差不多。没想到这封信落在了与他有仇的太仆戴长乐手中,并将他呈给皇帝。皇帝看了大发雷霆,认为他屡教不改,于是下令将杨恽处死。以上故事就是成语一丘之貉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