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共和国长子名称由来(为什么辽宁被称为“共和国长子”?)

时间:2024-07-14 16:00:19  作者:启东视野

长子,是一个家庭兄弟姐妹中最早出生的,在一个家庭中同辈中排行老大。辽宁一直被称作“共和国长子”,说明辽宁在全国兄弟省份中的地位和份量。

那么为什么辽宁被称作“共和国长子”呢?这本来是不需要讨论的话题,可谓是自有公论。但是近年来因为东北经济不景气,因为辽宁经济位次后移,所以舆论界出现一些不协和的声音,甚至认为“共和国长子”是辽宁自封的,历史上不存在这个概念;或者因为今天经济不好所以辽宁不够格,甚至本地人因为这个称谓而自嘲。

“共和国长子”是历史形成的

“共和国长子”这一称谓是历史形成的,不是辽宁或东北人自封的。这点我和好多专家学者都有针对性很强的言论。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戴茂林曾在《辽宁日报》专门撰文进行阐述。他认为,辽宁成为“共和国长子”是历史的选择。从政权建立时间上,辽宁省政府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最早建立的省级民主政权于1945年10月24日辽宁省政府就正式成立。从机构设置上看,中国共产党于1945年9月14日在延安就成立了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全境解放后,东北局等东北党政军领导机关均设在沈阳,后来成为辽宁省省会的沈阳是名副其实的东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从军事上看,主要在辽宁地区上打的辽沈战役被称为“新中国的奠基之战”。1948年9月12日—11月2日结束的辽沈战役,包括攻克锦州、解放长春、辽西会战、解放沈阳4个战役,主战场集中在当时的辽西省和沈阳市。辽沈战役胜利后,党中央于1948年11月3日发的祝贺电中说:东北的解放“奠定了在数年内解放全中国,然后将中国逐步建设成为工业国家的巩固基础”。当时新华社刊发的《中共中央电贺东北完全解放》一文就用了“奠定了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巩固基础”的副标题。

“共和国长子”更是“共和国工业长子”

“共和国长子”,体现在辽宁工业的份量上。在新中国成立前,东北三省占全国GDP的85%。自新中国成立30年,东北三省已经建立钢铁、化工、飞机等全面重工化业体系,占中国重化工业份额的90%,东北始终是中国经济的老大,其中石油、木材、电力更是执全国牛耳,其中光辽宁一个省就占全国重工业的70%。辽宁等东北三省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制造体系,强大的综合配套能力,通过“三线”建设等,支援全国的工业建设。实际上改革开放前全国好多工业企业,都是东北三省工业企业“下的崽”。

“共和国长子”,更体现在更主要他现在辽宁在工业方面的“最早”和“第一”上——称辽宁为“共和国工业长子”更为恰如其分。作为“全国工业化的出发点”(毛泽东语)的东北的工业化水平是以沈阳为代表的。当时的沈阳被称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中心”。1948年11月辽宁全省解放后,辽宁最早进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其中的156重点项目中有24个落在辽宁,这个计划都与东北、与辽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至于整个“一五”计划,立足点就是鞍钢。到“一五”计划结束的1957年,辽宁重工业基地已初具规模,改变了殖民地工业性质和畸型结构。辽宁是新中国工业的重要摇篮和工业化的重要发源地,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第一个重化工业基地。

作为当时国内最重要的冶金、石化工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基地,辽宁是共和国工业化的初始发力点,这些发力点就在于它为共和国的工业创造了许多“第一”。“许多”是形容词,有时说辽宁人曾创造了共和国工业史上无数个“第一”——“无数”其实是有数的,这些“第一”统计过,到改革开放之初达到1000多个。比如,中国的第一辆蒸汽机车、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第一台拖拉机、第一条重轨、第一台大功率变压器、第一台重型水压机、第一台组合机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第一根无缝钢管、第一块顺丁橡胶产品、第一根直径100毫米的不透明石英玻璃管、第一辆大功率的内燃机车、第一台晶体管的计算机等等,都诞生在辽宁。

辽宁在共和国工业史上曾创造过举世瞩目的辉煌,留下了浓重的笔墨。英雄的辽宁人民为共和国的国防建设,为巩固共和国的经济基础,建设共和国的工业体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共和国长子”体现的是担当、是奉献

既然是“老大”,就要有大的样子,不仅受到全家老小的关爱,也承担着更多的重任,那就是有担当、做表率、多贡献。据统计,“一五”和“二五”时期,辽宁为国家生产了极需的原材料和装备产品,期间净调出成品钢材、铝、纯碱、水泥,占辽宁同期产量的2/3。从1958年到1985年,包括辽宁在内的东北三省就支援全国钢材5亿多吨,1958—1979年支援焦炭3.68亿吨,动力机械98万多台,同时输送到全国各省份的技术人才就有170多万人。1949—1978年30年间,沈阳一个城市共生产冶矿设备51.6万吨、机床20.9万台、锻压设备17.4万吨、风机24.4万台、电动机1505万千瓦台、电线电缆76.5吨,其中80—90%调往全国各地,从大庆油田到西南的成渝电气化铁路,从宝钢到杨子30万吨乙烯工程,从飞架南北的长江大桥到葛洲坝水电站等,都安装着辽宁生产制造的装备工业产品。真可谓是“辽宁装备,装备全国”。

国家的重点投入换回了辽宁的高产出,财政高上解、高回报。从“一五”开始,辽宁一直承担着较高的指令性计划和较重的财政上缴任务。新中国成立以后30年,辽宁上缴国家的和国家给辽宁投入的是4:1,所以是贡献了四个辽宁。到1999年,50年辽宁净上缴中央的财政收入为1780亿元,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2位,相当于80年代末期辽宁全省工业生产固定资产原值2倍多,即可兴建两个辽宁工业基地。高数额的财政上缴和无形利润转移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辽宁为国家的工业体系、国防体系的构建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共和国长子”为国家改革开放付出了成本

辽宁在相当长时间内,为国家改革开放付出了成本。从1978年到1993年的16年中,辽宁按国家指令性计划和价格调出钢材约占同期省内全部产量的一半以上、生铁1/3以上、铝一半以上、锌80%以上;烧碱、纯碱一半以上。重大技术装备如冶金和矿山设备、起重设备、金属切削机床、变压器、高压开关等也大量平价调出省外,支援全国。仅这一项价差,辽宁每年就向国家多作贡献30亿元以上。

到1996年,抚顺一个市的税负水平相当于广东省,而当年广东的经济总量已经是辽宁的两倍。直到1997年,辽宁的税负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大大高于全国大多数经济发达地区。辽宁是全国最后一个退出计划经济体制(1998年)。在价格双轨制期间,辽宁在市场短缺、自身尚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仍然承担着较高的指令性计划和较重的财政上缴任务,绝大多数资源和工业产品在国家统筹调配范围内,执行了国家统一的价格,辽宁企业的获得的利润远远低于实际利润,无形中形成大数量利润转移间接地支援了全国其它各省(市)的发展,特别对改革开放的前沿东南沿海地区给予巨大的支持。

今天我们秉承21世纪的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思维回望,可能觉得“一五”“二五”计划充斥着“苏联模式”和严重的“计划经济”弊端,殊不知中国工业向世界强国的长途跋涉的原点就在1953年;今天我们对中国成为第一工业大国、世界第二经济体欢呼雀跃,殊不知这一切的努力和奋斗都是从辽宁开始的。

“共和国长子”要弘扬“长子情怀”

辽宁曾经在全省征集、讨论,概括出新时代“辽宁精神”的表述语,就是“长子情怀、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

在辽宁人,特别是在部分城市人的群体性格中,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长子”心态。在辽宁老工业基地形成和发展的几十年历程中,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深和在国家经济格局中地位的提高,“共和国长子”的形象逐渐树立起来,“长子”心态在辽宁人当中逐渐形成并得到强化。  

“长子”心态的表现之一,是一种自豪感。辽宁人可以如数家珍地道出我们有多少个全国“第一”——在共和国的工业史上,写着一个个响亮的辽宁名字,辽宁人为此自豪。  

“长子”心态的表现之二,是一种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奉献精神。既然是共和国的“大儿子”,理应为国家更多地分忧。辽宁是产业工人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工人阶级的责任感、使命感最强,他们以国家、民族的振兴为己任,以厂为家、以岗为家,在各个时期在各条战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忘我工作,都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辽宁有“孟泰仓库”,辽宁有“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辽宁有“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辽宁有雷锋和“当代雷锋”郭明义,辽宁有毛丰美的“干字碑”,辽宁有为航空报国、鞠躬尽瘁的罗阳……辽宁大地英模辈出,薪火相传,是“忠诚担当”精神的有力证明。“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虽然发生在黑龙江,但何尝不是辽宁工人阶级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呢!  

上面这两种表现,是一种情怀,反映了辽宁人的“忠诚担当”,体现了长期以来辽宁人民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的坚定信仰和担当奉献的家国情怀,是辽宁人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是新时代辽宁精神的核心要求,也是辽宁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最为坚实的精神动力。这些可以看作是“长子”心态的积极内容。这些内容应当值得肯定,在新阶段要大力弘扬。  

弘扬“长子情怀”就要消除消极的“长子心态”

当然,一个事物都有两个方面。随着经济形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长子”心态也会派生出一些副产品,那就是怀旧心理、补偿心理、依附心理。比如怀旧心理——因为辽宁是国家最早建立的重化工业基地,在很长的时期里,曾经是全国工业固定资产原值最高、生产总量最高、产品调出最多的省份,为国家做出过重大贡献,因而或者怀恋旧日的荣耀与辉煌,不能与时俱进;或者坚持功臣意识,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比如补偿心理——一方面感到委屈吃亏,认为辽宁贡献大,当前遇到的困难很多都是历史造成的,感到国家从辽宁拿走的太多,造成了辽宁的衰落;另一方面,怀念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辽宁的大量投资、安排的重大项目、进行的重点建设。国家的“大儿子”,理应得到更多的补偿,应该给钱“输血”。比如依附心理——既然是“长子”,国企是国家的“贴心小棉袄”,国家不能也不会撇下不管,把振兴的希望都寄托在国家给项目、给资金、给政策上。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长子”心态是一种矛盾的产物。由“长子”心态所派生出来的怀旧心理、补偿心理和依附心理是消极的思想意识,本质上是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必须承认,“长子”心态的消极因素还相当程度地存在着,削弱了我们自主振兴的自信心和积极主动精神,削弱了我们“闯改创”的思想动力,削弱了我们创新改革的主观能动作用。在振兴过程中,要弘扬其积极内容,清除其消极内容。  

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克服守旧心理,牢固树立面向未来的创新思维。“共和国长子”地位让太多的人沉迷于巨大的荣誉中甚至至今仍不能自拔,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的人可能在过去还有生存的空间,可是现如今也该被东北振兴的巨雷震醒了。振兴要走全面创新之路,以理论创新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增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内在动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能。  

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破除被动的依赖性的保守思维,牢固树立主动的开拓性思维。要破除等、靠、要的消极适应思想,发扬昂扬向上、自主创业、积极开拓的进取精神,那种“小进则喜,小富即安,未富先安,不富也安”的守成心理一定要予以克服。要树立新的机遇观念,强化责任意识,挖掘自身潜力,激发内在活力,充分发挥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实际行动为利用好中央的扶持政策奠定基础。  

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破除被动适应心理,牢固树立积极进取的思想。一部分缺少敬业精神的人表面上洒脱、大气,但是角色意识太淡,担当精神太弱,忧患意识太薄,进取精神太差,而混日子的思想太重。这种精神状态的表现就是你好我好他也好,懒惰懈怠的结果往往是谁也好不了。要从计划经济根深蒂固的服从意识转向具有开拓冒险品格的独立精神,从习惯于向上看的官本立场转向善于向下看的民本意识,从只依靠外在的驱动力来调动积极性转向依靠内在的驱动力来激发创造性,从安分守己、自满自足的守业心态转向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  

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破除消极的依附心理,牢固树立自主振兴的思想。六七十年前,我们的前辈们就是靠着一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苦干实干、奋斗自强的精神,建成了我国最早的工业基地,干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辽宁的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还需要继续发扬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苦干实干、奋斗自强的精神,立足于自我发展和完善,挖掘自身潜力,激发内部活力,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走出一条全面振兴、全方位的新路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