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云识了解,航站楼,又称候机楼、客运大楼、航厦、搭客大厦,是一种机场内建筑,供乘客办理登机手续和登机之用。小型机场一般只有一个航站楼,大型机场会有多个航站楼。早期航站楼出口就是地面,乘客必须步行或乘车前往飞机处登机,后来衍生出多种设计,乘客可以从航站楼通过走廊直接登机。
小识解析:航站楼有什么的作用?
航站楼,又称航站大厦、候机楼、客运大楼、航廈,是机场内的一个设施,提供乘客转换陆上交通与空中交通的设施,方便他们上下飞机。在航站楼内,乘客需先购买机票,托运行李,并经过安全检查哨,方能登机。规模较小的机场通常只会有一个航站楼,而大型机场会有多个航站楼,可容纳较多旅客。大多数机场的航站楼设计相当朴实,不过,近年来许多机场开始有了一些现代或新锐的设计,如北京首都机场的三号航站楼,外型似一条巨龙。
小识道破:航站楼源于何处?
1930及1940年代,客运航班迅速增加,许多当时建立的航站楼反映了当时的建筑装饰艺术及风格,其中一个现存的例子是1940年的休斯顿市机场航站楼。早期的航站楼直接通往停机坪地面,乘客需步行或乘坐巴士到他们的飞机。这种设计小型机场仍相当常见,甚至许多大型机场仍有“巴士门”,以接送无法停靠航站楼的飞机的乘客。
小识科普:不同设计风格的航站楼?
码头式航站楼 :
印度孟买机场码头式设计的航站楼为狭长型建筑,飞机停靠在两侧,末端连接到票务和行李领取处。这种设计较为简单,能容纳较多的飞机,但缺点就是登机柜台距离登机门的距离太长,例如关西国际机场的柜台和登机门就隔了将近半英里(约800米)之远,因此需设有旅客捷运系统或电动步道。几乎所有大型国际机场都有码头式的设计,包括芝加哥的奥黑尔国际机场、伦敦希思罗机场、曼谷国际机场或香港国际机场。
卫星式航站楼 :
卫星式航站楼独立于其他机场建筑,飞机可停放在航站楼的四周,就像卫星环绕行星一样。第一个使用如此设计的机场为伦敦格域机场,该机场使用了地下行人隧道以连接卫星航站楼和主航站楼。第一个使用自动旅客捷运系统连接主航站楼与卫星航站楼的机场是坦帕国际机场,为今日机场的标准。其他例子还有:吉隆坡国际机场、戴高乐国际机场(1号航站楼)、西雅图 - 塔科马国际机场。
半圆式航站楼:
一些机场的航站楼使用的是半圆式的设计,圆弧的那侧停靠飞机,另一侧则停靠汽车。这种设计会让乘客长途步行,但大大减少了登机柜台和登机门间的距离。此设立的例子有:戴高乐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印度孟买机场(2号航站楼)、首尔仁川国际机场、多伦多皮尔逊国际机场和札幌的新千岁机场。
其他设计 :
另一种罕见的设计是航站楼巴士,把乘客从登机门运送到飞机,有此设计的机场有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和墨西哥城国际机场等。
混合式航站楼也有机场使用,如旧金山国际机场和墨尔本机场使用的是码头和半圆形混合式设计的航站楼。
世界上最大的航站楼?
第一名迪拜国际机场的3号航站楼是世界最大的航站楼,面积超过150万平方米,可处理43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