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办,这个词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着深刻的贬义。
特别是在清朝末期,随着外国侵略中国的过程,买办资产阶级开始崛起,成为中国近代屈辱史的一个代表性事物。这一现象深深地刺痛了中国人民的心灵,成为了中国人心中的痛。
什么是买办

最开始的买办仅仅只是一种负责与外国商人接触交流的职业称呼,并无贬义,清朝时期很出名的四个买办,唐廷枢、徐润、郑观应、席正甫,被称为晚晴四大买办。
唐廷枢建设了中国的航运业,徐润推动了中国的洋务运动,郑观应促进了中国电报业的发展,这三人都对中国近代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而席正甫就不太一样了,他成立了多家银行,从晚晴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中,依靠外国人吸中国人的血。
从以上这四人来看,买办并不全是坏人,那么是什么时候开始,买办变成了出卖国家利益的代名词呢。

而随着西方开启殖民时代,外国人的势力壮大起来,中国逐渐走向了危机四伏的局面。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无能使得国家在外敌的侵略下屡遭失败,国家的财政和军事都处于瘫痪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投靠西方列强、并卖弄西方文化、思想和技术的官僚和商人,开始不断地将国家利益出卖给外国。“买办”的名声开始变臭。
在这些“买办”的眼中,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完全可以被抛弃,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地位。
他们通过与外商勾结,出卖了国家的资源,掠夺了人民的财产,甚至还卖国求荣,让西方列强在中国的领土上肆意妄为。
清政府所签订的各类不平等条约更是让外国人随意的在中国扶持买办,根据统计,自鸦片战争开始到甲午海战前,买办们共计出卖国家利益5.3亿两白银,比辛丑条约还多了近1亿。

买办的行为无疑是对中国人民的背叛和伤害。他们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的利益,而且也摧毁了中国人民的尊严和自信。
蒋介石更是一个大买办,在解放战争开始前,蒋介石就与美国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出卖了中国的利益,以换取美国的援助。
在这个时期,一批爱国志士开始奋起反抗买办和外国列强,他们不断地呼吁国人要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要为自己和后代的未来而奋斗。这就是我们的党。
不仅是和国内买办,和蒋介石反动派斗,而且还要和欧美日斗,甚至于连帮助我们的苏联,也要斗。
苏联希望通过援助我党来得到我党的掌控权,然而我党领袖早就看出了苏联的想法,为了主权,连帮助我们的苏联也不能使我们成为买办。

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买办成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和压迫的象征。中国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赢得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和自由。
而买办的行为,则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耻辱,也成为了中国人民坚定爱国主义立场的动力。
今天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和民族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那么买办还存在么?
新时代的买办
即使中国已经强大了起来,买办还依然存在着,只要有利可图他们就会立刻出卖国家利益。
比如2001年与韩国签订中韩渔业协定的李滨,就通过驻韩大使的身份将这个协议签的非常不利于中国,出卖了中国大量的海洋捕鱼利益,从而得到韩国给予的利益。
还有刚刚结束访华的耶伦,在访华过程中,与多名中国精英阶层约了饭局,其邀请的九名女性之中,有反华报刊《经济学人》的中国区总裁刘倩,还有小说《北京折叠》的作者郝景芳。
这九名精英无一不是从美国深造留学而来,她们在美留学期间深受美国思想的浸染,虽然我不能妄自猜测她们都是买办,但其中必然有这种人。
而不止是这些精英阶层,还有大量的小“买办”潜伏在我们身边,在网络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人发表令人迷惑的言论。
包括但不限于赞扬西方制度,跪舔欧美,在性别对立问题上煽风点火,质疑国家等,这些大大小小的“买办”充斥着中国的各个阶层,在现代化网络的高速传播帮助下,污染着中国人的思想和精神。
买办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中国近代的危机和挑战,也让中国人民深感耻辱。我们必须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坚决抵制买办的舆论攻势,为中国的繁荣发展和国家的崛起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