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叶圣陶的作品推荐(叶圣陶《稻草人》)

时间:2024-09-20 08:46:12  作者:长江新世纪

摘自《经典就该这样读》浦宇平

痛苦在很多时候是一种洗礼,甚至是一种救赎。当你在阅读中见到、理解到、感悟到人生的苦难之后,再回到现实中,面对一切生活的痛苦,你会更坦然一些,更容易接受一点,至少也更容易从痛苦当中走出来。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现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作家,更是一位教育家。在文学和教育两方面,叶圣陶先生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首先,作为一个作家,叶老是中国现代文学领域内,第一位真正意义上“为少年儿童”写文学作品的作家。也就是说,要讲中国的儿童文学,发端就在叶老。其次,作为一个教育家,叶老主导奠定了新中国整个教育教研的基本理念和体系。叶老有一个理念,教育是全社会的事,教育是要为社会服务的,所以教育理念和体系的设计,目标应该是要把受教育的人,训练成对社会有用、能为社会做点事的人。这和几千年来中国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精英化的教育思想是很不一样的。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识字率从来没有超过10%,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人的识字程度迅速提升,到今天已经到了99%以上,基本扫除了文盲。在古代,普通穷人家根本供不起一个孩子读书考科举,传统的科举制度实际是一种精英教育的体系。但是在叶老的理念中,教育要为社会输送人才,现代教育体系应该是让全民受教育的制度,目的是要提升普通人的文化水平。从这个角度来讲,叶圣陶先生对于中国教育的进步,对于此后每一代中国人文化水平的提升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可以说居功至伟。

《稻草人》是叶圣陶先生的代表作。这篇小说的篇幅不长,作为一篇白话文刚刚起步时期的作品,其中的不少表达和我们现在的文字表达习惯还不太一致,但它的确是很棒的文学作品,读完之后,让人怅然若失,不由自主地愣在那里,一时间回不过神来。

《稻草人》其实是一部悲剧作品,它从一个“稻草人”的视角,去看农村,看身边的世界,进而也折射出整个当时的中国社会。

稻草人是扎起来竖在田间地头用来吓唬吃粮食的鸟类的。它远看就像一个人,甚至有些稻草人还有鼻子有眼的,天天竖在那里,如果它有生命、有感情,它就会看到发生在田间地头,发生在中国农村的那些悲悲喜喜、聚散离合。小说把稻草人拟人化,从它的视角写了三件发生在中国农村的事,而这些事,正折射了农村贫苦百姓的生活现实。

这三件事,分别发生在一个农妇、一个渔妇和一个寻短见的女人身上。

一个满天星斗的夜里,他(稻草人)看守着田地,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新出的稻穗一个挨一个,星光射在上面,有些发亮,像顶着一层水珠;有一点儿风,就沙拉沙拉地响。稻草人看着,心里很高兴。他想,今年的收成一定可以使他的主人—一位可怜的老太太—笑一笑了。她以前哪里笑过呢?八九年前,她的丈夫死了。她想起来就哭,眼睛到现在还红着;而且成了毛病,动不动就流泪。她只有一个儿子,娘儿两个费苦力种这块田,足足有三年,才勉强把她丈夫的丧葬费还清。没想到儿子紧接着得了白喉,也死了。她当时昏过去了,后来就落了个心痛的毛病,常常犯。这回只剩她一个人了,老了,没有气力,还得用力耕种,又挨了三年,总算把儿子的丧葬费也还清了。可是接着两年闹水,稻子都淹了,不是烂了就是发了芽,她的眼泪流得更多了,眼睛受了伤,看东西模糊,稍微远一点儿就看不见。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倒像个风干的橘子,哪里会露出笑容来呢?可是今年的稻子长得好,很壮实,雨水又不多,像是能丰收似的。所以稻草人替她高兴。

丈夫死了,好容易还清了丧葬费,儿子也死了。是这老妇人命不好吗?不,是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太差。现在好不容易把儿子的丧葬费也还清了,老农妇的日子会好起来吗?在那样积贫积弱的农村,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如此之低,农民的生活又怎么会好起来呢?一场新的悲剧,正在等待着这个老妇人。

老妇人的悲剧正在酝酿的时候,一幕新的悲剧又开始上演了:

他看那个女人,原来是一个渔妇。田地的前面是一条河,那渔妇的船就停在河边,舱里露出一丝微弱的火光。她那时正在把撑起的鱼罾放到河底;鱼罾沉下去,她坐在岸上,等过一会儿把它拉起来。

舱里时常传出小孩子咳嗽的声音,又时常传出困乏的、细微的叫妈的声音。这使她很焦心,她用力拉罾,总像很不顺手,并且几乎回回是空的。舱里的孩子还在咳嗽还在喊,她就向舱里说:“你好好儿睡吧!等我得着鱼,明天给你煮粥吃。你老是叫我,叫得我心都乱了,怎么能得着鱼呢!”

孩子忍不住,还是喊:“妈呀,把我渴坏了!给我点儿茶喝!”接着又是一阵咳嗽。

一个挣扎在生存线上的渔妇,一个重病发烧的孩子。

孩子竟大声哭起来,在空旷的夜间的田野里,这哭声显得格外凄惨。

渔妇无可奈何,放下拉罾的绳子,上了船,进了舱,拿起一个碗,从河里舀了一碗水,转身给孩子喝。孩子一口气把水喝下去,他实在渴极了。可是碗刚放下,他又咳嗽起来;而且更厉害了,后来就只剩下喘气。

她能打到鱼吗?孩子的病能好吗?

不去捕鱼,家里就揭不开锅。不照顾孩子,孩子就可能撒手人寰。没力气捕更多的鱼,没钱看病买药,这样的渔妇,这样的家庭,进入了一个难以打破的死循环。他们,会有怎样的结局?

稻草人只是站在地头,在寒风中瑟缩,但是它看到了人间的悲喜。它看到了当时中国农村那种让人看不到希望的生活。

什么是悲剧?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篇《稻草人》正是如此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悲剧。文中的几位淳朴而无助的农人是整个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她们无力与现实的重压抗争,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权都得不到保障。生而为人,本应拥有的美好而有价值的生活,在这出悲剧里,被逐一毁灭给读者看。叶老让这个稻草人拥有了悲悯的情怀,去观照悲惨的中国农村,观照这世上的悲剧。

痛苦在很多时候是一种洗礼,甚至是一种救赎。当你在阅读中见到、理解到、感悟到人生的苦难之后,再回到现实中,面对一切生活的痛苦,你会更坦然一些,更容易接受一点,至少也更容易从痛苦当中走出来。

用我们现在的眼光,你很难想象,这篇《稻草人》居然是一部儿童文学。我们现在想当然地认为,儿童文学,就应该是那些没心没肺的快乐、轻松自在的童年、冒着傻气的小孩儿,撒娇、装可爱、做傻事……真是天大的误会。很难想象一个被甜腻腻的东西滋养长大的人,能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卓越的洞见,能有什么蓬勃的生命、勇敢的担当。很多人都说,养育一个孩子,不能把他当成温室里的花朵。可所谓“儿童文学”,不正在把孩子们呵护成一朵朵连暴风雨都从没见过的温室里的花朵吗?

叶老是有大智慧的。他把这个世界不那么美好的东西呈现给孩子们看,其实这非但不会让孩子变坏,反而会激起孩子的同情心。孩子会看到自己原来如此幸运,因为生活里没有这些痛苦。但是他们活成了这个样子,于是孩子的内心深处会有一种同情和悲悯,也许不是现在就去帮助他们,但这种悲悯,对任何一个孩子而言,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而相反,把一个本来其实并不完美的世界,描绘成无忧无虑的天堂,让孩子看到这样虚幻的假象,恐怕那才是害了孩子们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