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就业、读书,甚至申请失业保险等等,都需要填写档案。特别是参加公务员考试,参军、入党等等,政审表,更是必填的内容。
但我们在填写档案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政治面貌”一栏,好多人不知道什么叫做“政治面貌”,有的人还会因为自己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就填个“无党派人士”,殊不知,这样一填,轻则笑掉人的大牙,重则误事——连表都不会填,能干什么事呢?
政治面貌,又叫政治面目,是指一个人所参加的政党、政治团体。通过政治面貌,可以反映出是一个人政治身份,间接表明本人思想倾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在人事档案管理、社会调查、公安户籍管理中广泛使用。
按照目前的填写规范,我们的“政治面貌”一共有13种,分别是中共党员(编号01)、 中共预备党员(编号02)、共青团员(编号03)、民革党员(编号04)、民盟盟员(编号05)、民建会员(编号06)、民进会员(编号07)、农工党党员(编号08)、致公党党员(编号09)、九三学社社员(编号10)、台盟盟员(编号11)、无党派人士(编号12)、群众(现称普通居民,与居民身份证相对应,编号13)。
大家可能会发现,有的称“党员”,有的称“盟员”,有的又称“会员”。这其实是受党派名称的影响,比如,有的名字是“党”,成员就是“党员”,同理,盟员和会员也是如此。理论上,称“党”的,凝聚度更高。而“会”相对松散,比如同盟会、同学会等。“盟”,就更加松散一些。就像“五岳联盟”,需要的时候就有,不需要就没有,所以左冷禅一心一意,想要成了“五岳剑派”,道理如此。
比较特殊一点的,是“民革”。“民革”的全称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和台湾的中国国民党是一家的,只不过,民革是由国民党中的民主派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创建的,与当年的国民党反动派不是一路人。所以,民革的成员应该称为“党员”,而不是“会员”,更不是“革员”。
很多人搞不清楚“群众”与“无党派人士”,想当然认为“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就是无党派人士”。从字面上理解,当然是没有问题的。
但在实际理解中,“群众”指的是没有参加任何党派的普通人士。那什么叫做“普通人士”呢?由于每个党派都有自己的思想、章程,也有对参加人士的细致要求,达不到要求或者没有人引荐(每个党派都有介绍人),也就不能参加,这样的人,就叫做群众。
“群众”还有一个含义叫做“大众”,这个是社会学意义,不是政治学意义。比如,从众心理,就是跟随大众的心理。
群众另有一个含义是“需要被领导的人”,一般指的是“干部(领导)”与“群众”。
“无党派人士”的全称,应该叫做“无党派民主人士”,按照权威的解释:没有参加任何政党、有参政议政愿望和能力、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其主体是知识分子。
这里有几个关键点:1.没有参加任何政党,与“群众”同一个含义;2.有参政议政愿望和能力,也就是说,想要积极主动参加社会管理,为社会发展作贡献,并且知识水平和能力较强;3.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已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比如,在政策制定、文化或者经济发展等方面。还需要有一定的影响力,即知名度较高,影响力较大。文学家、历史学家、诗人郭沫若,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曾任浙大校长的马寅初等等,就是无党派人士的代表。
关于“无党派人士”,还有一个相对模糊的界定,“主体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这个概念,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古代指的是读书人,后来指的是“独立思考能力,以阐发或者运用知识为工作的脑力劳动者”。一般而言,大学教师、作家均属于知识分子。从职称而言,一般具有副高级以上的,都可称为知识分子。所以,无党派人士是以无党无派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社会群体,主要分布在科学技术、教育、文化艺术、医药卫生、企业、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社会中介机构等领域。
总之,政治意义上的“无党派人士”与“群众”区别很大,不能因为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就称自己为无党派人士,更不能在档案中填写“无党派”。当然,无党派人士也是一个历史的概念,随着人们知识文化程度的普遍提高,范围将持续扩大。
不过,不管你是哪个党派,也不管你是群众还是“无党派人士”,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坚持家国情怀,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民生福祉,做出积极的贡献的人,就是大写的人,就是指的历史书写和人民铭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