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开国大典主要内容20字(开国大典背后鲜为人知的小故事)

时间:2024-10-26 08:01:32  作者:乔慕苏

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而又隆重的新中国开国大典,在这场令人终身难忘的大典背后其实发生过许多故事,

开国大典上的毛主席

阅兵地点为什么选在了天安门广场?

自从开国大典的日子被确定为1949年10月1日后,开国大典筹委会根据中央指示,拟定了开国大典方案。

开国大典包括三项内容: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仪式;三是人民群众游行活动。

这三项内容中,阅兵式怎么举行,在什么地方举行,就成了开国大典方案的中心问题。开国大典阅兵指挥机构由朱德总司令亲自挂帅,担任阅兵总司令。

阅兵总指挥由聂荣臻担任,副总指挥由杨成武、唐延杰、唐永健等6人担任。杨成武与唐延杰主持起草“阅兵典礼方案”获得通过后,但阅兵地点放在哪里却没有当即确定下来。

8月的一天,华北军区的几位将领来到周恩来办公室,他们把反复论证了的两套阅兵方案交给周恩来。这两套方案提供了两个阅兵地点:一个是西苑机场,一个是天安门广场。

如果选在西苑机场,优点在于场地宽阔,且早在1949年3月25日为了欢迎党中央、毛主席进入北平,就已经举行过一次一万余人观看的阅兵式。

但缺点是没有一个检阅台,如果临时搭建一个气势雄壮的检阅台,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且距离市区太远,数十万群众往返很不方便,但人少了开国大典的气氛又出不来。

而且,机场跑道虽然大,但只有一条道可以进退,对参加阅兵的部队来说,行动起来很不方便。

如果选在天安门广场,地处北平市中心,领袖、军队和群众可以近距离接触,开国大典可以搞得气氛非常热烈,尤其是天安门城楼就是现成的阅兵台,非常便利。

天安门广场周围街道四通八达,便于集中和疏散。但缺点是开国大典参加人数众多,会影响到当时的交通,且因为长安街较窄,不能进行分列式阅兵,会影响到阅兵的气势。

为此事,周恩来考虑了很久。开国大典前一个月,周恩来把考虑重点放在了天安门广场。几经反复考虑之后,周恩来终于在阅兵方案的报告上写下了自己意见:阅兵以天安门前为好。

很快,周恩来的意见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的同意,一致表示认同在天安门前举行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时的天安门城楼

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毛泽东巨幅画像是谁绘制的?

开国大典前夜,天安门城楼装饰一新,城楼上悬挂了一幅高达6米、宽达4.6米的毛泽东巨幅画像,画像中的毛泽东器宇轩昂,理直气壮地向世界宣告中国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1949年9月2日,周恩来签署批示:阅兵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这就明确表明天安门城楼将作为开国典礼的主席台。

相关部门迅速行动起来,对天安门城楼进行修葺。国立艺专实用美术系教师周令钊受命的任务是,为天安门城楼绘制毛泽东的巨幅画像,作为开国大典之用。

为什么会选定由周令钊来承担这项工作呢?因为1949年4月上旬,北平六国饭店举行的“国共和谈”中,挂在会场中的由周令钊所画的一幅毛泽东画像获得大家好评,大家都赞誉有加。

这幅画像也给周恩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经周恩来同意,筹委会便邀请周令钊来画毛泽东像。周令钊很快就带着学生把木板竖在墙上,搭起了三层脚手架,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周令钊开始考虑,要画毛主席的哪一种神态比较适合呢?经过再三考虑,他选择了一张毛泽东头戴八角帽,身穿粗呢子制服,脸部稍仰起来,面带微笑,极具亲和力的照片。

大约20天后,画像即将完工时,开国大典筹委会副主任聂荣臻来验收,他当即指出,毛主席衣领敞口式样不妥,因为这是开国大典,要严肃一点。

周令钊等人当即按照聂荣臻的指示重新改好了衣领。9月30日晚上,周令钊和工人们把这幅巨幅画像提前挂到了天安门城楼正中央。晚上10点,周恩来来检查城楼的布置工作。

周恩来发现毛主席画像下有“毛泽东”三个黑体字,当即要求赶快采取措施把这三个黑体字抹去,因为他认为不妥,毛主席还自己喊自己毛泽东?

这么大的画像要取下来处理已经来不及了,周令钊教授立刻爬上脚手架,用灰蓝色颜料把画像下面的白边连同黑色字体涂成中山装的颜色,再添上一粒扣子,这样就整体协调了。

但因画像太大,梯子又小,周令钊只能一点一点涂抹,几个小时上上下下反复很多次,终于在10月1日凌晨完成,一切看上去都“天衣无缝”了。

现在的天安门城楼

天安门城楼正面两条巨幅标语是谁写的?

在天安门城楼正面,除了悬挂有毛泽东的巨幅画像外,还悬挂了两条巨幅标语,一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另一幅是“中央人民政府万岁”,这两幅标语其实都出自一个人之手。

当时,负责筹办开国大典的周恩来等人决定在毛主席画像两侧书写两幅标语,但因天安门是扁长结构,两幅巨幅标语如果按通常的竖贴法,明显会影响其美观效果。

这时,肖野打破思维定势,他提出可以采用横幅对称的设计,红底白字白框,既非常醒目又没有破坏天安门的协调。筹委会很快就同意了他的这种别出心裁的设计方案。

标语设计完成后,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委员会总务处办公室主任兼会场布置科科长钟灵,承担书写这两幅大标语的任务。

钟灵很兴奋,他铆足了劲,打算拿出自己全部本事,在这个意义非同寻常的地方好好露一手。这可不简单,天安门城楼红墙很长,标语的每个字都有房子那么大。

钟灵决定采用庄严、大方的宋繁体美术字书写这两幅标语,根据城楼的尺寸,他最终测算出每个字高2米、宽2.2米,并且也解决了书写时候的对称问题。

书写前,钟灵一步一步丈量了天安门城楼的长度,结果发现,天安门的9间门楼宽窄并不一样,中间部分最大,第1和第6间稍窄,第3和第7间、第2和第8间、第9和第1间依次递减。

明代在设计天安门城楼时,利用人们视觉存在错觉的原理,在本来对称呆板的建筑上作了技术处理,但人们的肉眼却根本看不出来。

于是,钟灵仿效这种处理,把8个字的那一幅标语各个字之间的距离依次适度拉大,这样,从远处看,这两幅标语虽然一幅是9个字,一幅是8个字,但看上去也显得非常对称。

紧接着,钟灵又指导木工按照要求锯好了木板,钉成字盒,外面装上一层毛玻璃,里面安上电灯泡,这样,标语挂上去并通电之后,即使晚上从远处看,也能看得一清二楚的。

还有,筹委会原本打算在天安门城楼的重檐中间悬挂国徽,但到9月30日国徽图案还没确定好,筹委会又请钟灵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这幅字悬挂在这个地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