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介绍

中华四大贤母--欧阳修母亲生平简介

时间:2024-12-09 08:01:19  作者:yuer萌娃背诗

我们很多人对于欧阳修,印象最深的是因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那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是我们经常会用到的。但是,他能够取得如此之大的原因,这与他的母亲是有很大关系的。也就是我今天要讲的主角——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位列我国古代四大贤母。

郑夫人,名失考(980——1052),荥阳郑氏世家南迁庐陵郑氏后裔,欧阳修的母亲姓郑,生长在美丽的江南。郑氏家族源远流长,名人辈出,是当地的世家望族。然而到她出生时,早已家道中落,只有诗书相传,她在适婚年龄秉承父母之命嫁到了欧阳家。显然。这不算是一桩理想的婚配,因为宋朝“榜下择婿”的风气极为流行。十九岁的郑氏嫁给了四十九岁才进士及第的欧阳观,这是典型的“老少配”,丈夫欧阳观比她年长三十,四十九岁她性情孤傲倔强。长期沉沦下僚,家境也不富有,又患有严重的眼疾,不能远视,读书时眼睛离书本不过寸许。而且,欧阳观曾有过妻室,不知什么原因,一纸休书将前妻逐出家门,连儿子也让她一并带走。对前妻的怨恨似乎始终没有在他心里平息过。多年后,儿子长大成人,千里寻父,勉强相认之后,却将他当下人使唤。至死也没有和颜悦色的和他说过一句话,这件事在当时颇受世人非议。面对这样一位丈夫。初婚时的郑氏,想必难免会有几分幽怨,不过随着日渐深入的了解,他发现,欧阳关不近人情的外表下,掩盖着的是一颗廉洁正直、乐善好施、慈悲仁孝的心灵。最让夫人难以忘怀的是他在处理刑狱案件时极为审慎的态度。一天晚上。欧阳观在烛光下批阅案卷,有一卷文书让他感觉踌躇。他拿起来看过一遍,刚放下,又重新拿起。如此反复再三,不住的唉声叹气,陪侍在侧的郑氏夫人关切的询问他。欧阳观说,这是一桩该判死罪的案子,我极力想替这罪犯找一条活路,可怎么也找不到。夫人好奇的问:“犯了死罪的人也可以替他找到活路吗?”欧阳观说:“首先应该极力替他寻找免于一死的可能性,如果实在找不到,则死者和我都没有遗憾,有时候还真能在死囚中找到那被误判、重判的人呢。正因为有这样的情况存在,如果不想方设法的去为死囚寻找活路,则死者难免心怀怨恨而死,我虽然常常存心为罪犯开脱,希望他们能免于死罪。但有时也难免有误判错杀,何况世上还总有那么一些千方百计想置人死地的人呢?”在他整个的仕宦生涯中,不仅自己不遗余力的替罪犯“死中求活”,而且常常将这办案原则教导给那些初入仕途的年轻人。

55岁时,欧阳修在绵州出生,欧阳观很高兴,老来得子真的不容易。幸福的日子没过几年,欧阳观就去世了。欧阳观是个“月光族”家里没有存款,此时欧阳修4岁,郑氏也才26岁。家里没有了经济来源,又没有家底可以让母子儿子衣食无忧。改嫁对于郑氏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可是郑氏想起丈夫秉烛处理刑事诉讼案卷时,那一心为民的态度;想起丈夫有时吃饭哭泣的原因时,欧阳观看到丰盛的饭菜,想起自己现在有所能力提高生活品质,却不能孝敬父母。欧阳观的做官之道和善良孝顺深深折服了郑氏,郑氏对欧阳观的爱日益加深。

“像这样一位忠厚慈悲的仁者,老天爷一定会让他后继有人的。”凝视着沙滩上嬉闹的孩子,郑氏在心里默默的说。她将家道振兴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幼小的儿子身上。

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病逝以后,已是一双儿女的母亲郑夫人因陷入困境,生活所迫,只好携儿带女投奔在随州(今湖北随州市)时任推官欧阳修的二叔欧阳晔。到达随州以后,郑氏母子三人得到了叔父欧阳晔生活上的鼎力相助。郑氏在欧阳修叔父家中就开始对欧阳修进行早期教育,用父亲欧阳观处世为人的风范对幼小的欧阳修进行教育。

  欧阳修到了入学的年龄,郑氏为减轻叔父欧阳晔的经济负担,一方面勤俭持家,尽最大努力自食其力,另一方面因叔父欧阳晔家境也较窘迫而无力聘请私塾,郑夫人便自己担起了儿子启蒙教师的重担,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对欧阳修进行文化启蒙教育。

当时随州城外的涡水河畔,生长着一大片荻草,而荻草的茎杆坚韧如木。郑氏为节省开支,便经常把年幼的欧阳修带到河边的沙滩上,折来荻杆作笔,以沙滩为纸,席地而坐,手把手教年幼的欧阳修识字写字。在回家的时候,郑氏还会折上一大把荻杆带回家,找来一个大木盆,盛上河沙,用从河边带回来的荻杆继续在沙盆里教欧阳修习文写字。
  郑氏的谆谆教诲以及生活的艰辛,致使欧阳修从小就勤奋好学,聪颖过人,所读之书过目不忘,欧母便成就了历史上一段“画荻教子”的千古佳话。

郑氏经常对儿子说:“我嫁到欧阳家的时候,你奶奶已经去世了。可是,我从你父亲对你奶奶的纪念中,知道他是个很孝敬长辈的好人。你父亲在家尊敬长辈,在外当官的时候,对公事严肃认真,从不马虎。他白天办公,晚上还要看公文和案件材料,往往熬到深更半夜。对于死刑的材料,总是反复调查、核实。他常说,人命关天,马虎不得。后来由于劳累过度,积劳成疾,他知道自己不行了,就对我说:‘我不能看孩子长大了,希望你今后把我的话告诉孩子:人不要贪财图利,生活上不要过分追求,要孝敬长辈,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这是你父亲的遗言,望你好好勉励自己。”

家中没有余钱购买书籍,郑氏夫人便处处留心,寻找合适的学习资料。一天,她带着儿子去当地孔庙游玩。惊喜的发现,孔子庙堂的碑文竟是唐代书法大家虞世南的手迹! 从此,母子俩就常常盘桓在这块石碑前,心识默记,学习书法,这一段特殊的经历也使年幼的欧阳修对古碑石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他长大成人后,宦游千里,足迹所到之处,总不能忘留意金石,随手著录,终于成就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金石学巨著《集古录》一千卷(今存《集古录跋尾》十卷)。

郑氏作为我国古代四大贤母,实至名归。郑氏的教育理念一直是我们在养儿育女过程中学习的榜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