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介绍

马尔克斯的生平: 百年并不孤独

时间:2024-05-14 22:42:36  作者:我也不胡来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当代著名作家,1982年凭借他和他的《百年孤独》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这样评价他

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折映了一片大陆及其人们的富足与贫困

他与他的《百年孤独》被誉为“美洲圣经”,以至于影响了几代人,为什么他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百年孤独》第一版封面出版于1967年5月30日。

一.马尔克斯的人生经历

加夫列尔·马尔克斯1927年3月6日生于哥伦比亚圣马尔塔港附近一座依山傍水的小镇阿拉卡塔卡。他的童年时代在外祖父家度过。外祖父是个受人尊敬的退役军官,曾当过上校,性格倔强,为人善良,思想激进。外祖母博古通今,有一肚子的神话传说和鬼怪故事。马尔克斯7岁开始读《一千零一夜》,又从外祖母那里接受了民间文学和文化的熏陶。在童年的马尔克斯的心灵世界里,他的故乡是人鬼交混,充满着幽灵的奇异世界,以后,这就成了他创作的重要源泉。

马尔克斯童年照

当加西亚•马尔克斯15岁时,他被送到了为天才学生设立的公立寄宿学校。他很孤单,觉得适应不了这里,但是在学校的这些年里,他发现了自己在写作上的天赋和对政治的兴趣。他的好几个老师是左翼分子,然而他毕业时却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多年以后,他说:“当我毕业时,我想成为一个记者,我想写小说,我想做点可以让社会更加公正的事情。” 20岁时的他还是波哥大大学的学生,一个瘦得皮包骨头、穿着破旧的年轻人。为了让父亲高兴,他学习法律,但是为了写作,他已经开始忽视自己的学习了。国家日报《观察家报》发表了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并且认为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作家”。

1948年春,豪尔赫•埃列塞尔•盖坦被暗杀,紧接着发生的暴乱使加西亚•马尔克斯寄宿的公寓被大火烧毁。他把他的书、他第一部小说的初稿和和最近所写仅有的稿子放到行李箱里,设法将他们带到叔叔的公寓以确保安全。在街区的暴乱中,一切都被充公了。波哥大大学关闭了,加西亚•马尔克斯转学到卡塔赫纳大学,但是不久,他为了一份记者的工作放弃了学业。一年以后,他搬到了巴兰基亚,在这里,他在妓院中租的一个房间里,写报纸专栏,再熬夜写他的短篇小说。

“黑窝”,加西亚·马尔克斯闭门写作《百年孤独》的房间

1967年《百年孤独》出版后,立即被评论家誉为一部杰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并为他赢得各类奖金,并使马尔克斯可以全身心投入写作。1972年,他的又一部非凡的短篇小说集《一个难以置信的悲惨故事——纯真的埃伦蒂拉和残忍的祖母》出版。1975年,他又发表了《家长的没落》,这是一部关于一个独裁者的长篇小说,马尔克斯花了很长时间才写完它。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并任法国西班牙语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同年,哥伦比亚发生地震,他回到祖国。1985年,《霍乱时期的爱情》发表,被加西亚·马尔克斯称为“一个老式的幸福的爱情故事”。


1999年得淋巴癌,此后文学产量遽减,2006年1月宣布封笔。在2008年代理人卡门等人来到中国,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考察、评估。终于,2010年,中国得到了《百年孤独》的出版授权。之后,《我不是来演讲》、《霍乱时期的爱情》等多部马尔克斯作品在中国陆续出版。2014年4月18日,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墨西哥城去世,享年87岁。

不只是作家,还是政治家

1993年,加西亚•马尔克斯写道,华盛顿的“毒品战争”仅仅是“进一步干涉拉丁美洲的一个工具,”他严厉批评美国决策者一点都不了解卡斯提尔语才发明了“毒品游击队”这个词。他说,这使得美国得以“证明毒贩和游击队是同一个东西,然后他们就可以以打击贩毒和缉拿游击队的名义派兵力进驻哥伦比亚。”确实,美国在20世纪初的一次干预行动就造成了巴拿马地峡的损失,那时巴拿马还是哥伦比亚的一个省。而且距离美国入侵巴拿马并引渡其事实元首诺列加将军,也才过去了10年。

在1990年的一篇文章中,他这样写道:“没有人会想到,我们伟大而不幸的哥伦比亚和毒贩及其幕后黑手之间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国家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农业封建主义,游击战争打了三十年还不曾了结,它历经数任政府,但每一任都没有代表人民意愿。”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观点在拉丁美洲有相当重的分量。他德高望重,政府和革命分子都信任他。他参与调停萨尔瓦多和尼加拉瓜的内战,还常常协助让各种派系释放绑架的人质。

二.《百年孤独》的诞生

在1965年的某一天,当加西亚•马尔克斯开着他那辆奥佩牌小轿车,行驶在从墨西哥城到阿卡普尔科的路上,“那遥远的、漫长的、从青年时代就开始撰写的长篇小说突然一下便全部展现在他面前”。奇迹终于降临到他的身上,他简直可以逐字逐句地把第一章背出来。实际上,加西亚•马尔克斯一生的经历仿佛都是在为《百年孤独》作准备,其中既有资料的收集,又有个人经验的积累,当然还包括他在此之前一次次成功和失败的写作训练。

《百年孤独》的出版者弗朗西斯科·波鲁阿在一起,1967年。

在创作《百年孤独》之前,发表的作品主要有《枯枝败叶》(1955)、《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1961)、短篇小说集《格朗德大娘的葬礼》(1962)和《恶时辰》(1962)。这些作品实际上是《百年孤独》的片段。作者为了写《百年孤独》,酝酿了整整十八年。因此也可以说,这些作品是他为写《百年孤独》所进行的练笔。


“艺术源于生活”,书中的人物细节,也大都在马尔克斯的身边。比如,作者的外祖父在巴兰卡斯经营的首饰铺与《百年孤独》中制作小金鱼的炼金术的关系;比如,实际生活中的拉斐尔•乌里维•乌里维将军与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形象上的渊源;外祖父尼古拉斯杀死梅达多时所说的“我杀死了梅达多•罗梅罗。如果他复活,我还杀。”这句话稍加改动后出现于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的口中;比如,埃斯佩霍在阿拉卡塔卡所表演的身体腾空而起的悬浮绝技,在《百年孤独》里的尼卡诺尔•雷依纳神甫身上重演,只不过后者的手上多了一只巧克力杯而已;《百年孤独》中那个令人难忘的吃土的女孩吕蓓卡,其原型正是作者的妹妹马戈特,她在8岁前一直有着偷吃烂泥的习惯;外祖父拉着他的手去香蕉公司特派员办事处观看冰块的细节几乎原封不动地写进了《百年孤独》的开头,而当时是否发出“这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发明”这样令人捧腹的感慨则不得而知;甚至1928年因罢工而导致的大屠杀的细节,科尔特斯•巴尔加斯将军本人及其随后的“四号通令”都原原本本地出现在《百年孤独》之中。

《百年孤独》在马尔克斯构建的虚拟世界中达到了顶峰。这部小说整合并且超越了他以前的所有虚构,从而缔造了一个极其丰饶的双重世界。它穷尽了世界,同时自我穷尽。

——巴尔加斯·略萨

马尔克斯领取诺贝尔文学奖

三.马尔克斯所引起的“寻根文化”

“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的时候,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一定会想起父亲带他去看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这是《百年孤独》开篇第一句话,有人说,百年孤独的开篇就开创了写作史上的新篇章。以至于中国当代一些著名作家都纷纷效仿。

白嘉轩后来引以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

——《白鹿原》


从《百年孤独》被引进到中国,中国的寻根文化开始大行其道。寻根文学是一次文学上寻找自我的思潮,寻找民族文化,民族文学的自我,寻找作家的个性自我。

许多年轻作家从马尔克斯充满拉美地域色彩的作品中看到了第三世界国家文学走向世界的希望,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寻根”意识。这些作家坚信“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这一文学立论,他们的“寻根”,是为了与世界对话。他们认为,只有真正完成了"寻根",才能找到自己国家的独特文学样式、风格,从而立足于世界文坛。

早在1982年,贾平凹就在自己的创作谈《卧虎说》中认为,应该"以中国的传统的美的表现方法,真实地表达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在这篇文章中"文化寻根"的动向已初露端倪。

贾平凹

另外,这些外国作家的作品在表现出浓厚的民族特征和民族审美方式的同时,又分明渗透了现代意识的精神,既富有民族文化独特性,又融合了现代感的创作倾向,为主张“文化寻根”的中国作家提供了现成的经验和有效的鼓励。所以说“寻根文学”自一开始就表现出现代意识与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愿望,这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对自80年代初以来的现代主义文学精神的延续。

文化寻根意识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在文学上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和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

第二,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

第三,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


综合来看,"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这也是一种文化认同,对马尔克斯的认同。


马尔克斯和他的《百年孤独》深深地影响着世界文学的发展,因此他并不“孤独”,相信百年后它依然是读者心目中的经典之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