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东北角的教学楼前面,屹立着一座铜像,基座上雕刻着温家宝总理亲笔题写的“孙越崎先生”五个金色大字。“孙越崎”也已经成为一个永恒的矿大坐标,“我在孙越崎等你!”是历届矿大学子心照不宣的一句话。但是,又有多少学子真正了解孙越崎其人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传说中的孙越崎先生吧!
学院路校区教学楼前的孙越崎像
小小少年,凭坚韧与热血救亡
孙越崎,原名毓麒,于1893年仲秋出生于浙江绍兴会稽山中的一个小山村。祖父和父亲世代务农,父亲还曾在清末乡试中考中秀才,是村里唯一的“知识分子”。孙越崎从12岁父亲离家之后由祖父母抚养,做人极度自律的祖父对待孙越崎十分严厉,于是从小就培养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
青年孙越崎
1907年10月,16岁的孙越崎走出大山,前往绍兴简易师范读书。读书期间,孙越崎还靠着苦读,一直保持着优异的成绩。1913年,孙越崎又奔赴上海,进入复旦公学。在这里,他结实了进步教师邵力子,同学罗家伦、俞大维等人,与他们一同学习英文、锻炼演讲能力。
天津北洋大学堂
1916年,从复旦公学毕业后,受到父亲的影响,孙越崎开始笃信“兴办实业”,于是补习了数学、物理等课程,于当年秋季考入天津北洋大学矿冶系学习,从此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
1919年,因北洋政府在“二十一条”上面签字,5月4日,北京学生走上街头,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五四运动爆发。次日,天津学生率先响应,孙越崎作为北洋大学学生会会长,在天津学生联合会上毅然表态:“不管有多少障碍,我们北洋同学明天起一定罢课声援!”
《建党伟业》影视资料,有“北洋大学”字样横幅
6月4日,天津学生再次发起请愿,却不曾想,游行尚未开始就被全副武装的北洋保安队包围在了南开中学的操场。关键时刻,孙越崎挺身而出,作为四名学生代表之一与当局谈判,最终凭借自身的胆识和智慧迫使北洋政府作出了让步。
6月10日,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北洋政府最终释放了被捕学生,撤职相关官员,并通知中国代表拒绝签字。9月,因参与爱国运动且拒绝写悔过书,孙越崎与周恩来等一起被开除学籍。随后,在蔡元培的推荐之下,他进入北京大学继续学习,并于1921年自北京大学矿冶系毕业。
1923年秋,在父亲的要求下,孙越崎前往哈尔滨协理。在这里,他参观了本溪的煤矿、昭和的钢铁厂,“实业救国”的念头再一次在他的心中点燃。
而立之年,以才干实业救国
1924年,不愿在父亲羽翼下生活的孙越崎毅然离开哈尔滨前往穆棱,参加了中俄合办的穆棱煤矿的创建工作。官方一开始便决定同时开发两个直井,并由中、俄各负责一个,彼此竞争,孙越崎被任命为中方负责人。
穆棱煤矿旧址
为了探矿,孙越崎不辞劳苦地深入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地方,冬天骑马在雪地里走,还曾因被矮树丛绊倒而摔断肋骨……到了矿井开发阶段,孙越崎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没有任何经验的孙越崎一边偷学俄国人的技术,一边身体力行地投入建设,打炮眼、点炸药都亲自上阵……努力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他负责的矿井和俄国打了平手。孙越崎在该矿工作了近6年,经历了从钻深、建井、投产以及生产管理运输销售的全过程。为了给后来人提供经验,他着手撰写了《吉林穆棱煤矿纪实》一书,由中国矿冶工程学会出版。
1928年,36岁的孙越崎为了提高自身的水平,踏上了外出求学的道路,于9月初到达美国,进入斯坦福大学矿科研究生院学习。在美期间,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习和考察中。结束后,他又转道欧洲,前往英、法、德、苏联等地继续考察。1932年秋天,孙越崎经莫斯科和西伯利亚返回哈尔滨的家中。但此时的东三省已经在九一八事变后变成了日本人管辖之地,百般思虑之后,孙越崎最终决定南下。
翁文灏
到达北平之后,孙越崎的好友、时任蒋介石集团国防设计委员会秘书长的翁文灏,得知他学成归国,便动员他到委员会去当专员兼矿室主任,同少将军衔:“这边很有钱,你可以用这个机构的钱到陕北去采石油,做一番大事业,国家没有石油,怎么抗日?”原本立志不做官的孙越崎因为这个理由心动了。
延长油矿
1933年9月,陕北油矿勘探处成立,孙越崎担任处长。轰轰烈烈的石油勘探和矿井建设工作就这样在陕北高原上进行起来。从化整为零押运设备,到钻探石油,再到架起卧式锅炉炼油,中国人终于在自己的土地上第一次成功打成了油井、炼出了汽油!由于该油田在延长县,因此被称延长油矿。
成功炼油后,孙越崎兴高采烈地向翁文灏发出了电报,却意外收到翁的急电:“速到新乡会面。”随后,他便马不停蹄地奔赴河南。
至暗时刻,拯救焦作工学院于危亡
在抵达河南之后,孙越崎得知,中福煤矿正濒临破产,而依靠其拨款的焦作工学院也濒临关闭。焦作工学院全体学生渴望求知的目光,让孙越崎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求学经历,陷入了沉思。于是,一生求知若渴的他,便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这所学校延续下去。
先于翁文灏抵达河南调研的孙越崎愉快地答应了邀请,抽空到焦作工学院为师生们做了题为《陕北一带石油勘察概况》的演讲,向大家介绍了他正在主持开发的延长油矿的地理位置、交通情况等。演讲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对于学习矿冶的兴趣。此后,只要有时间,孙越崎就到学校去,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为同学们做演讲。
他的这些演讲,给学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1938年毕业于焦作工学院的吴京先生(曾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政协常委)回忆:“1935年,我在焦作工学院读书,孙老当时兼着学院的董事长,有一天他到校来讲话,中心内容是宣传实业救国。其中有一句话:‘钢铁是机械之母,煤为动力之源’,给我的印象很深。我能坚持煤矿工作近50年,孙老的这句话是有影响的。”
中年孙越崎
1935年,在他来到焦作一周年之际,他还专门来到学院,为师生做了关于中福煤矿的《本矿采煤计划概要》的演讲。着重介绍了一个煤矿的开采和运作、销售程序,将其归纳为了产、运、销、杂等四个方面,接着又着重介绍了采掘和煤矿安全的重要环节等内容。
在翁文灏的推荐下,孙越崎被蒋介石任命为中福煤矿的总工程师。由此,孙越崎开始大刀阔斧整顿煤矿。他和翁文灏一同整理提出了10条《河南中福矿务整理办法》,在该矿逐步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管理法规和制度,将中福煤矿拯救于危亡,也为焦作工学院的开办提供了丰厚的后勤保障。
校董会合影
在任期间,除了保证正常为学院提供约定的教学资金之外,他还和翁文灏一起帮助当时的院长张清涟为学院筹措经费,比如积极开办座谈会,邀请社会名流捐款等。他还同翁文灏一道,促成了中国矿冶工程学会第五届年会放弃大城市,前往焦作举办。此举大大提升了焦作工学院的声誉,为焦作工学院教学经费的解决提供了莫大的帮助。因贡献突出,孙越崎被任命为中福煤矿的总经理,并兼任焦作工学院董事长。
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政府全面退守西南。然而西南地区极度缺乏煤矿,难以支撑抗日战争的军事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富有远见卓识的孙越崎提前劝说各方,组织中福煤矿的员工拆卸设备,在日军占领焦作之前将采煤设备、器材等抢运至湖南。随后,战火蔓延至武汉,湖南不保,孙越崎立即重新组织力量,在民生轮船公司董事长卢作孚的支持下,将这些设备辗转向四川转移。
西迁途中
在转移公司设备的同时,他还主张提早将焦作工学院迁往后方,并积极游说各方。在得到批准之后,他还通过院长张清涟,间接指导了学校的西迁工作。在他的指导之下,院长张清涟的工作完成的非常出色,顺利将学校迁往陕西、甘肃等地。此举使得学院得以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而这些保存完整的设备、器械甚至是师资、学生等,都为后面战时国立西北工学院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历史抉择,面向人民的方向
1941年初,孙越崎离开河南,前往西北地区创建玉门油矿。在孔祥熙的帮助下,他顺利筹得资金,克服重重困难,在壮美荒凉的玉门关地区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比较现代的大型油矿。蒋介石、蒋经国、胡宗南等都亲赴老君庙矿场视察。
抗战胜利后,在国民党六大上,他又当选中国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并任东北区特派员,主持接收东北地区的工业企业。经过多方斡旋,他顺利接收了鞍山钢铁公司等数十个企业,圆满完成了任务,成为了蒋氏集团的得力干将。
在洛阳关林复校
自抗战胜利以来,他还力主恢复焦作工学院,并于1945年8月致函当时的教育部长朱家骅,在信中简要介绍了焦作工学院的历史,并推荐前院长张清涟参加全国教育复原会会议,希望尽快恢复焦作工学院。在他的竭力帮助和前院长张清涟的努力之下,焦作工学院最终在洛阳复校。
1947年,孙越崎前往南京,担任资源委员会副委员长,在深入接触到国民党上层之后,他对这个政府丧失了信心:“蒋介石政府实在太腐败,太不像话了。”面对蒋的独裁和政府的贪污腐败,他毅然以民族大义为重,站到了人民的一边。
1948年5月,孙越崎出任资源委员会委员长,此时的他已经和中共上海地下党王寅生、季仲威等有了联系。10月,孙越崎秘密召集资委会部分负责人开会,商量资委会的去留问题,并最终确定了“坚守岗位,保护财产,迎接解放,办理移交”的方针。他拒绝执行蒋介石关于拆迁去台湾的命令,将一个拥有121个总公司、上千个生产单位、32800多名职员、六七十万工人的资源委员会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并密令管理人员:“维持大变中的职工生活,稳定矿场局势。”
凤凰视频影视资料
1949年6月,孙越崎辞去职务前往香港,公开与国民党决裂。到达香港之后,他与中共香港工作委员会的乔冠华取得联系,表达了要北上的心愿,并积极组织资委会的员工保护钨、锑、锡等稀有物资。在陈云、陈毅等人的力荐之下,周恩来签署了同意他北上的文件。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11月,他保护稀有物资的行动得到毛主席的电报嘉勉,取得了北上最权威的通行证。在蒋介石的通缉和军舰拦截之下,他冒险携家眷北上,经天津回到北京,出任中央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计划局副局长。
自请基层,枫叶经霜红愈烈
1952年年底,孙越崎乘国家机关裁撤、调整之际,主动请求到基层煤矿去做技术工作,前往开滦煤矿任职。1959年,年逾花甲的孙越崎停止工作,将闲下来的时间用于锻炼,甚至学会了跳舞、打太极。1973年,80大寿的时候他和大儿子在北京爬香山,看着满山的枫叶,血红橙亮,一如他自己:“枫叶经霜红愈烈。”
中国矿业学院竣工剪彩仪式
1981年,孙越崎出任煤炭工业部顾问。1984年,他亲临徐州,参加了中国矿业学院徐州建校工程的竣工典礼,并挥笔为学校题词:“一流的矿院,育一流的人才”。
1995年12月9日,103岁高龄的孙越崎老人在北京逝世。江泽民、朱镕基、温家宝等都亲自参加了他的遗体告别仪式,并为他举办了近似于政协副主席规格的葬礼。2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其进行了报道。
作为毕生追索光明的爱国者,他的生命之舟在跨世纪的航行中,经历了波涛浪涌,也经历了平和安宁。但是不论在任何情况下,他都有着自己人生的明确航标:越过崎岖而走向康庄。最终,为国家和人民奋斗到了最后一息,其忠贞不渝之爱国思想、脚踏实地之敬业精神、清廉朴素之生活作风,都堪称典范,令我辈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