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萧红幼年丧母,自小与祖父生活在一起。家里的后花园是萧红和祖父的秘密基地,也是她童年美好回忆的聚集地。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呼兰河传》中这段关于祖父和后花园的描写,是全书最优美的片段,也是全书唯一没有压抑色彩只有快乐和幸福的情节。
萧红和父亲关系是不好的。萧红母亲死后,父亲便续弦。
“我或许永远不会明白我父亲那样的人,他对仆人,自己的儿女以及对待我的祖父,都是同样的吝啬而疏远。”
在我看来,萧红对于父亲的描写不仅体现的父亲的吝啬,更体现了萧红在当时“父为尊”的社会依然敢指出自己父亲错误之处的先进思想。
萧红从小也是不太喜外祖母的,起因是外祖母用针扎过她。因为萧红对父亲以及外祖母的描写,再加上后来的不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离家出走,所以有人说萧红是叛逆的。
中学快毕业时,父亲给她安排了一门亲事,对方是当时颇有名望的汪家的汪恩甲。但是当时萧红另有所爱,是她表哥陆哲舜。后来两人约定私奔,这一走,便再没回头。这一年萧红19岁。
到北平不久,陆哲舜却由于家庭压力丢下萧红跑了,这是萧红第一次对爱情失去信心,也是第一次被抛弃。
哈尔滨东兴顺旅馆
后来萧红投靠了未婚夫汪恩甲。1931年11月,住进哈尔滨东兴顺旅馆,在那生活了7个月,期间有了孩子。我想,当时萧红是爱汪恩甲的,且极其依赖于他。可是两人由于没有家人资助欠了旅馆600多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汪恩甲借口回家取钱,离开了旅馆。汪恩甲走后,便再没回来。
由于没钱抵债萧红被关进了仓库。也就是在仓库的这段时间,遇见了萧军。
萧红不断写信向《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收到信后裴馨园让萧军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这一送就是好几次。萧军感叹于萧红的才华,萧红感恩萧军的帮助,两人互生情愫。
1932年8月洪水淹没哈尔滨。在《黄金时代》里,萧红挺着肚子从窗户跳进救援船里是一个经典镜头。后来萧红生下了与汪恩甲的孩子,由于没有能力抚养送了人,最终不幸夭折。萧红的第一篇文章《弃儿》便随之而来。于萧军在一起后,生活并没有好起来,依旧十分贫寒。
萧红是十分会写饥寒与贫穷的。这与她流浪的经历息息相关。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严寒把大地冻裂了。”大地冻裂了,人又如何?
你无法想到住旅馆被子是要租的,5毛一天也租不起;你无法想象冬天只有破毛衣穿,连破大衣也在抵押换钱;你无法想象两人每天面包渣蘸盐是怎么生活下来的。
青岛《生死场》
青岛,是萧红事业的“巅峰期”。在青岛,萧红认识了一生的导师—鲁迅。萧红在鲁迅的支持下,完成了《生死场》创作与发表。《生死场》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轰动,这位极其会写饥寒与贫穷的作家因此闻名于世。
由于抗日成员舒群被国民党逮捕,两人逃离青岛去往上海。
萧红的文学创作水平是比萧军高的。萧红敢于创新,笔下的人物如亲眼目睹般触目惊心。也许是男人都不能接受自己的妻子比自己厉害,又或是两人在不断争吵中失去了激情。在上海生活的那段时期,萧红和萧军感情出现了裂缝,具体原因萧红不愿为外人道。
被感情伤害的萧红选择了逃避,逃离萧军去了日本东京。在东京萧红举目无亲,只好投靠粤华。由于家里原因,粤华不得不回国。粤华回国后萧红再次举目无亲。可令萧红极其痛苦的是,粤华回国后和萧军感情却迅速升温。
1937年1月,萧红回国。一边是好友,一边是丈夫,面对背叛,萧红却选择了原谅。
萧红,这位民国才女,在处理感情上也是情感胜过了理智。在爱情里,爱的深的人往往极度卑微。家暴、出轨统统会被原谅。
武汉 和萧军的结束 和端木的开始
1937七七事变爆发后两人逃亡武汉。面对日军的不断攻击,萧军不满于只做一个作家,离开了朋友和爱人去西安打起了游记。此时萧红和萧军的感情已经到达了危险的边缘。如果两个人在一起会让双方都累得喘不过气来,不如就分开吧。就这样,二萧彻底分开了。
也许是抵挡不住端木的不断追求,又或是只想找个人好好爱自己。1938年4月,萧红和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不久后生下了与萧军的孩子。但几天后孩子却不知去向,据萧红说是抽风死了。
在世人眼中,萧红是个不守妇道,三心二意,既不能相夫教子也不能从一而终的女人。的确,那个年代,国人对女子一向是没有理解可言。对萧军而说,萧红突然地离开,突然地“绿帽子”都让他措手不及。可她不是突然离开你的,是你让她一次又一次的失望,等希望全部变成了失望,她就再不属于你了。
香港 生命到岸了
由于战事吃紧,萧红和端木蕻良去了香港,当时是1940年。也就是在这一年,萧红完成了自己又一篇著作《呼兰河传》的创作。在抗日题材广泛盛行的当时,萧红的《呼兰河传》显然不太受欢迎,但是经典不会淹没在历史的长流中。多年后《呼兰河传》凭空出世,深受人民喜爱,悲惨的团圆媳妇,呼兰河的大水坑······每一个故事都触目惊心。
一年后萧红不幸的被查出肺结核。
在萧红生命的最后阶段一直是由萧红弟弟的好友骆宾基照顾。我想萧红遇见骆宾基是幸运的。萧红曾坦言和端木不能共患难,在萧红患病阶段,端木也是很长时间不露面。
也许每一个见过萧红的人都会折服于她的才情,骆宾基就这样一直陪伴直到最后时刻。萧红死后,骆宾基是第一个为她做传的人。
这位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人就这样离开了,只在世间停留了31年的岁月。
萧红的一生也可用“功过是非任评说”。对不了解萧红的国人来说,“贬”似乎更合理,事实也确实如此。萧红曾说,“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萧红的作品甚至人生处处都体现着悲剧的色彩。流浪、抛弃成了萧红生活的主旋律。这难道是作为女性的悲哀吗?陆哲顺、汪恩甲、萧军乃至后来的端木,都在不断的抛弃,都没有给萧红一个可供依靠的肩膀。
一生都在流浪的萧红,直到去世也没回到家乡,回到她和祖父的后花园。一生的流浪的萧红,一生的悲凉的萧红,却是一生的不凡,一生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