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费孝通先生,相信学习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小伙伴们一定不会陌生,他的著作几乎可以说是学界的必读经典。在专攻人类学之前,费先生其实是想从医的,那么为什么会转变了想法“弃医从文”了呢?他坎坷又传奇的一生又经历了什么呢?
关键词:pioneer(先锋),Chinese anthropology(中国人类学家),pre-eminent(杰出的,卓越的),New China News Agency(新华社),hinterland(偏远的穷乡僻壤),rise to scholarly eminence(学术地位极大提升),Democratic League(民盟),official line(官方立场),"Hundred Flowers" campaign(“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费孝通先生是中国最杰出的社会学家之一,逝世于北京,享年94岁。他的死讯是由中国官方媒体新华通讯社播报的。
费孝通先生通过对乡村生活和少数民族的开创性研究帮助奠定了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基础。他最为美国学者和学生所熟知的是他的《乡村经济艺术》,这是他的博士论文的成熟稿,也是一本经典。这本书最早出版于1939年,由AMS重印的译本至今仍在市面上流通,这也侧面说明这本书有多么火爆了。
《乡村经济》以及《云南乡村经济考察》,还有另一本他和别人合作的书《乡土中国》这三本书构成了现代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石。
费孝通先生的人生一直笼罩在中国政治动荡岁月的悲惨阴影之中。
费孝通先生出生在中国东部的江苏省乌江县,在北京的燕京大学接受了高等教育,计划攻读医科。因为他认为中国的问题是社会问题、是政治问题,而不是医疗问题,所以转而学习社会学了。
1933年从燕京大学毕业之后,费孝通先生又继续在清华大学和伦敦大学继续学习。在伦敦大学他师从人类学家马林·洛夫斯基,并在1938年回国前拿到了博士学位。马林·洛夫斯基也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位人类历史学家,可想而知,费孝通先生的学术传承也是非常优秀的了。
他避开了当时被日本侵占的华北地区和华东沿海地区,成为了昆明鼓立云南大学的一位社会人类学教授。对于战时的很多学术团体来说,昆明当时就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孤立起来、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一个地方。
在他动身迁往伦敦之前、开展田野调查的初期,他的新婚妻子、也是和费先生一起做研究的人类学家王同惠一次外出时不幸溺死在一条山溪里了。在昆明,他遇到了他的第二任妻子孟吟。
成为教授之后,他开始着手研究生活在云南昆明腹地的群体。随着他的名声远播到了美国,在1943-1944年,他应美国国务院之邀前往哈佛和芝加哥大学,一边授课、一边做研究。
回到中国之后他大量写作,学术地位也得到了极大提升,同时他也在民盟中活跃起来。1946年在国民党镇压了云南大学的一次反内战游行之后,费孝通和他的几名同事来到昆明的美国领事馆寻求庇护。之后他又前往英国,留在伦敦政经学院,研究英国的村镇生活。
毛泽东带领的中国共产党胜利后,为了生存,费孝通先生进入了一个在学术和政治中寻求平衡的状态。他收到了政府职务的任命,但却一直和官方立场有冲突,但从始至终,费孝通的名气让他得以保全。费孝通先生在政治场其实并不是非常顺利,很多时候是靠着学者身份的成就才没有陷入到更深的危机中。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费先生和很多知识分子一样,迫于当时的压力遭遇了沉重的打击,教学和科研工作都受到了干扰,但最终一切还是恢复正常了。八十年代,费先生在温州进行了考察,后来又担任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对全国多个重点地区进行了考察,运用自身的学术洞察力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智力支持。可以说真的是做到了学术为人民的境界。
费孝通先生只留下了一个和第二任妻子所生的女儿费中惠。
兴许我们能够在费孝通先生传奇又坎坷的一生中汲取到一些力量,无论何时都能够充满希望,无论大起大落能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为了崇高的理想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