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介绍

王小波的生平简介:一个浪漫到骨子里的人,用浪漫撩到了媳妇儿,成就了自己

时间:2024-01-09 15:37:25  作者:京城易帅

王小波,1952年生于北京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在家中排行老二。小时候的他,插队、下乡、当民办教师,根本谈不上什么有什么天赋,也更不可能将他和后来的“作家”联系在一起,唯一可以拿到台面上说的,只不过是在小学五年级时,写了一篇作文被当成范文在学校里广播。

用浪漫收获真情

王小波20多岁时,还在一家半导体厂做工人。也许就是因为他骨子里就有浪漫,在他25岁正准备高考时,他的一部手抄本小说《绿毛水怪》在朋友圈广为流传。而那时的李银河,刚从山西大学历史系毕业,分配到光明日报社当编辑。李银河与这部手抄本的意外邂逅,竟成为二人相识相知的序曲。

因为浪漫,王小波似乎天生就有着“撩妹”的技巧,他“撩妹”的金句很多。他曾把情书写在五线谱上寄给李银河:

做梦也想不到我把信写在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一个是工人出身,一个却是读过名牌大学的报社编辑,不管是以现在的眼光,还是70年代的实际,他们二人总有些“门不当户不对”。但王小波却以他独特的浪漫,毫不掩饰的爱慕,真诚的表达,赢得了美女的芳心。这些浪漫,比起那些肉麻的海誓山盟更加动人。

1980年,李银河嫁给了王小波。后来,李银河到美国匹兹堡大学留学。为了能与爱人长相厮守,王小波也努力考上了这所大学,终于在大洋彼岸相聚。不过,王小波经济条件有限,全靠李银河一个人的奖学金度日,但李银河还不肯让王小波出去打工。她说:“他那么一个智慧的头脑,我舍不得他去干粗活。

这就是为什么李银河无论何时提及自己的丈夫时,都会说:“小波是一个浪漫到骨子里的人。

用文字升华浪漫

王小波写了很多极具浪漫色彩的作品,例如被称为“时代三部曲”的《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黑铁时代》。

从同时期的著名作家来看,如果说王朔是“京痞”,周国平是细腻,余华是现实主义,莫言是带着强烈情感的乡土风格,那么王小波就是浓厚的浪漫主义。

王小波对文字要求很严格,他会去不断打磨自己的文字,既要求个人的独特思考与价值追求,也要求个人情感的诗意抒发,同时也要求贴近时代而又独立于时代。

王小波曾经亲自谈及这一点,他说文学作品是应该有音乐性的。文学作品读起来,应该像诗一样,有优美的旋律感。

毫无疑问,王小波在他的作品中践行了他的观点,无论是他的杂文,还是小说。

比如他最负盛名的作品《黄金时代》,随便从中摘出来一段: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这是王小波对自己的随感反复打磨,是独一无二的王氏语言风格的高度凝练。这段话里,每一句都是那么精致,每一一句废话,更没有一个多余的词。这段话的背后,是他对生活的渴望,是反复交错的时间感和空间感。那一天,后来,老去,一天天,二十一岁,永远……时间线不断转化,造就了无限的沧桑与感伤。乐观与悲观相互交织,是这段话的感情基础,更让其充满了“诗感”和“音乐感”。

再看用词,王小波用词很朴素,但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就是因为他对词语情感的深挖。比如说“奢望”,“想爱”,“想吃”,“缓慢”,这些词单独看,都再普通不过了,但把它们有规律有技巧地放在这样一种诗一样的语境下,语言本身的魅力和情感便跃然于纸上。

这种语言现象,在王小波的作品中普遍存在。可以说,王小波创造了它们,它们也成就了王小波。

王小波最著名的作品《黄金时代》,正面书写对“性爱”和“自由”的追求,曾获第13届《联合报》文学家中篇小说大奖。王小波说:写《黄金时代》用了我很多时间和才华,写得很精致,倾注了我对小说的许多想法。

《白银时代》用两条线叙述,看似写实与虚构的荒诞冲突,却创造出反讽、调侃和戏剧性的反乌托邦意境。《黑铁时代》是他的未完稿合集,其中9篇还是根据手稿整理出来首次出版,充满了王小波一以贯之的幻想与批判风格。

相关文章